跨越孔尚任的高度

2014-10-23 09:38: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期盼已久的《临汾市志》带着秋硕的芳香摊开在我的案几,目光禁不住贪婪地潜进史实的瀚海。浏览纲目,选读数章,就深陷其中,忘却秋月正圆,不知夜色已阑。

久久期盼《临汾市志》出版,是因临汾与志书有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修志工作初始启动,发起者就是临汾人李百玉。他给时任中宣部部长胡耀邦上书一封,得以重视,此项工作才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开。基于此,我便对临汾的志书充满期盼。越是期盼,越有焦急之感,甚而觉得千呼万唤未出来。焦急过了,冷静一想,临汾这志书迟迟不出肯定是难度太大。难在何处?难在先前的临汾志书为全国的志书树起了一根难以超越的标杆。

树起这标杆的是孔尚任,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他应平阳知府刘棨的邀请前来修志,墨笔圈点出了煌煌36卷的《平阳府志》。这部志书创造的高度,固然在于体量的崔巍,文字的典雅,更在于拓展了一般志书的体例,丰富了前所未有的内容。比如,平阳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各种战事频频发生,既有战争取胜登上帝位的所谓“正义”战争,也有农民起义战斗失败的所谓“匪徒”扰乱,为了如实记载这些事实,他增加了一节《兵氛篇》。这便使以往无法容纳的史料如实载入,而且,他评价历史与人物,跳开陈规,颇为可观。仅就李自成来说,以往各种史家出版的图书多以闯贼、闯匪贬称,而孔尚任却以自成冠之。别看只是一个称谓的改变,却是一种全新观念的体现。这个观念新就新在剔除主管色彩,尽量还原历史面貌,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这便摆脱了成规窠臼的囹圄,将志书中的档次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无疑,他编修的《平阳府志》堪称全国志书的精品。

时光荏苒,从清乾隆元年距今,已经276余年过去了。这漫长的时段,临汾再没有志书问世,怎么说也是一种遗憾。这遗憾似乎可以用李白的逻辑解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临汾也好,平阳也罢,修志之难,不就是害怕难以超越孔尚任树立的那根标杆吗?毕竟步人后尘是文墨骚客最为忌讳的啊!

令我兴奋的关键恰恰就在这里,新出版的《临汾市志》不仅没有止步于孔尚任创造的峰峦,而且,一跃而上,跨过了那高度,成为志书园圃的新亮点。这亮点亮在量体裁衣,继续拓展志书的体例,将临汾的历史辉煌凸现出来。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临汾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光照千秋的功勋。这是尧舜传人的精神财富,更是临汾人们的精神宝藏,当然值得在志书上大写一笔。但是,常规的体例无疑已成为临汾修志的“紧身衣”。倘若不削足适履,这彪炳青史的历史辉煌怎么也装不进去。倘若是削足适履,那三寸金莲般的扭捏如何展示历史文明的磅礴气势?好在《临汾市志》没有拘于囹圄,没有削足适履,而是独辟蹊径,将尧文化和晋文化开列两卷,让历史辉煌重光于世人面前。

先看尧文化,总列五章二十一节。既有帝尧功绩的追叙,又有恰当评价;既有古人典籍的记载,又有考古发现;既有古迹追踪,又有旅游开发。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将最新研究尧文化的成果集束于此,起到窥斑知豹的导读作用。

再看晋文化,总列七章十九节。既有晋国简史,又有人物传记;既有遗址探寻,又有文物精粹;既有重点文物侯马盟书的详述,又有专家研究成果的精选。将远去的晋国霸主史再现于当今,往日的威势从书卷中昂扬而来,给人鼓舞。

那就读读这两卷,看看会有什么感触? 从尧文化可以读出,临汾古称平阳就起始于帝尧那时。帝尧带领先民迁居于此,是因为这里有个平湖,取水非常便利。平湖北面地势开阔,大伙儿就把家园安在此地。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平湖之阳,就简称为平阳。平阳成为尧都,是缘于农业耕种飞速发展,先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出现了城市的雏形。后人回望上古时期,将那拙朴的城市以都城视之。后人之所以频频回望,是因为那不仅是临汾,或说平阳的辉煌时期,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辉煌时期。那个时期确定了古老的农历,普及了水井的应用,设立了最早刑法,创办了早期的学校,树起了广纳建言的诽谤木,划定了行政治理天下的九州格局。最早的国家雏形出现了,最早的诗歌《击壤歌》诞生了。随着“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飞扬,小康人家、小康社会的美誉也不胫而走,一直走到今天。如今,赋予其更丰富、更美好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尧舜传人的奋斗目标。原来临汾是中国的摇篮,小康社会的起点!这真值得临汾人自傲骄傲啊!当然,更要紧的是把自豪与骄傲化为动力,化为复兴中华民族的无限动力!

那么晋国呢,又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品味这段历史,在晋国崛起之初就预示着衰亡的危机。晋国的崛起得益于晋献公,晋国衰亡的伏笔也由他写就。由志书可以看出,晋国始于桐叶封弟,唐叔虞初建的国都在翼城。而后来经过67年的争斗,曲沃武公战胜翼城的正枝,以旁系代翼。吸取历史的教训,晋献公导演了在车厢城诛杀群公子的血腥惨剧。没有旁系的威胁,晋文公也才能几经周折回国主政,登上盟主的霸坛。而且,一登上霸坛就威震天下,晋国先后延续了150余年的霸业。这是诛杀群公子的正面效应,负面效应则是之后晋国的旁系再没壮大,可是主政的大夫却渐趋挺拔。大夫挺拔的不只是地盘,还有心志,三家分晋就成为必然的走势。得与失总是紧紧捆绑在一起啊!当然,一部晋国史,绝非这么简单,仅就晋文公从逃国,到归国,再到称霸,那里面就有人之青涩与成熟,国之混乱与兴盛的诸多道理。而且,远隔时空,这些道理并没有过时,对于今日为人处事、治国安邦仍有教育意义。

读到此,唐太宗李世民的话语响在耳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修志的目的在于记录历史,记录历史的目的在于明鉴当今。由此可见,《临汾市志》恰如一面历史的明镜,可以比鉴今人的行踪,可以比鉴今人的作为,得失兴衰,不言而喻,其作用之大,岂是言语能够说明的吗?岂是眼下可以估量的吗?

打开志书之前我有一种疑虑,这疑虑来自阅读常识。常识告诉我,世事是世事,历史是历史,世事一旦变为历史就塞进了书写者的感情选择。也就是说,历史和本来面目有了差异。历史如此,志书亦然,《临汾市志》会不会重蹈覆辙?看到里面的《要事纪略》,我的疑虑消解了。《临汾市志》没有只写过五关斩六将,而将走麦城隐去。这就维护了世事的真实,保持了志书的本真品质。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成就巍然于世,可也不能忽视大浪载舟,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而,借助正面的经验固然重要,而汲取反面的教训并将之转化为经验更为重要。重要在我们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会在最短时间,会用最快速度直达目标。由此我以为,过十年,过百年,这部志书给后人的鼓励和警示会更大,会更加令人珍爱。

拿到这部新颖的志书,恰值我受命撰写的《三晋史话·临汾卷》一书刚刚进入修订阶段,这正是核对史料,补充丰满的最好宝典。伴着朗朗秋月,我如饥似渴地潜心沉醉.......                     乔忠延(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乾坤永和

下一篇: 母校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