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此乃人生缺一不可之必须。四个元素的排序应该视食为第一材对,民以食为天。没有吃食,人就会很快死掉,遑论衣、住、行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食禁果时,那是先考虑吃食,只在偷食禁果后才知羞耻,于是以树叶裹身,所谓的衣之后才慢慢地有了。当然,住也是要有的,只是穴居、岩居而已。以不被野兽吃掉、不被冻死为基本法则。行的目的性更强,就是为了寻找吃食,维持基本的生活以及后来才出现的生产劳动。正是由于坚守了这四个基本生活元素,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才慢慢走到了今天,成为了一个文明人、一个现代人。
如今的衣、食、住、行之概念,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完全进入了消费时代。衣已经不完全是为了御寒,更多的是为了美丽,只要能够彰显个性,彰显魅力,哪怕出现被视为奇装异服之装饰也无妨。食也不仅仅为了果腹了,同样要吃出个性、吃出特色。山珍海味、奇禽异兽。曾有戏言:带腿的除了桌子不能吃,全都吃;会飞的除了飞机不能吃,全都吃。再说行,也不是当初的原始概念了。就连唐朝诗人王维都给了行很多的意义。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笑谈无还期”。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在行上似乎走得更远。他是在游山玩水,更是在探险,在探险中寻获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其最终的目的。现在,人的行远比王维时代和徐霞客时代更为潇洒,更为浪漫,已赋予了行更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外延。行不仅仅借助于双脚以及马匹、骆驼来代步,更借助于汽车、火车和飞机甚至飞船等现代化的工具……接下来重点说住。住似乎在这四项元素当中最为彰显人的智慧和精神价值了。当然,不管是衣,还是食以及行,都能从中窥视到人类的发展史,但是相比住,就多少显得逊色了。人类要体面地生活,住的意义尤显重要。不管你吃什么、穿什么,或者行走到哪里。都是秋水无痕、过眼烟云,很快就会消失,或者不曾让人记住。只有建筑,这个固体的东西,将会较长时期铭刻在你所生活的土地上,成为时代的标记。
值得提及的还有,人类在顾及自己居住的同时,似乎并没有忘记对神灵居所的关切和关注。翻阅历史时,总能有辉煌 的神殿映入眼帘。古希腊的各种神殿、欧洲的无数教堂……都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相反,人类自己居住的建筑倒是低调了许多。在这里却看出了人的善良和敦厚。首先把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并不曾看见过的神灵放在了首位,自己甘愿低调做人。当然,人类还是在改善自己居住上做了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不小的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不提别的,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宫就很奢华,秦始皇连自己的陵墓都要修得奢华无比,更何况宫殿。清朝的北京故宫不是到目前还在供后人参观游览吗?法国的凡尔赛宫也是富丽堂皇,吸引眼球,到巴黎旅游没有不去这里瞻仰的。
这都是以前人的事情了。今人在居住上更是比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鉴于科技的局限,古人已经在那个年代做到了极致,主观上为自己的奢华居住费尽了心思,动尽了脑子,客观上为人类的建筑史奉献了一份精彩。今人的智慧已经完全超越了古人,至少在建筑上是这样的。古人不管怎么用心用脑,充其量只能在平面上展现自己的才华,而现代的人们却在平面的基础上往空中发展。一个供人居住的建筑却成了立体的艺术,成了艺术品,成了地标。房子不叫房子了,叫成了楼房。先是楼后才是房。一个城市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在比你的楼房之高低。因此,楼房越盖越高,像雨后春笋。难怪人们形容城市的楼房叫城市丛林。人们每日穿梭在城市丛林中。纽约有个帝国大厦,听说很高;迪拜有个船帆大厦,也有名;台湾还有个101层大厦;我国的上海有个金茂大厦……这样的建筑多不胜数。此时的人居已经完全掩盖了神居。不过,神殿并没有被人遗忘,香火的缭绕风头丝毫不减当年。
作为个人,对于住的要求和欲望从来就没有减弱。像动物一般穴居,那是远古之无奈,不是嗜好。居住干打垒也是生活所迫,不是兴趣。修一处新居,为自己、为后人,在很多中国老百姓眼里既是起码的也是终极之理想。走在广袤的大地上,每当你遇到那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默默的劳作者的时候,如果你要询问他及他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回答肯定会毫无例外的是:为儿子娶一房媳妇,再盖一座院子。用现在电视媒体时髦的话来讲,这就叫幸福,而且性价比极高。居所,成为一个人在大地上为自己留下的一座丰碑,记载着自己的历史。或辉煌、或惨淡,都成为其唯一可寻找 到的痕迹。所以,人们无一例外地对其格外重视。
不管你生活在何处,如果你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所,那么你肯定不会把自己看作是这里的人。
你会自卑地感觉在漂泊,在别人的地盘上流浪。
只有真正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所,你的心跟着你的身才会踏实。哪怕你的账户上没有一分钱存款,每天都在省吃俭用,一辈子都没有过一次出门远行……你都是满足的。因为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所。这就是住比衣食行更为重要的原因。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同时也是由于别样因素的干扰,目前,城市的楼房越盖越多、越盖越高,然而,希望拥有自己住所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越是觊觎那高高的楼房,就越会拼命地工作,想要得到属于自己的楼房。而盖楼房的人,早就揣度透了购房者的心理,也就越往高的抬价。因此,市场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悖论:楼房成了一个概念。房子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炒的。不需要住房的人手里握有一大把的房子。比如房姐、房妹还有房叔,最近又冒出一个“煤二代”拥有109套房子的怪现象。需要住房的人却没有房子所住。由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座座的楼房无人居住,形成空城现象,而旁边却是七零八落的蜗居拥挤不堪。
结庐在人境,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之理想。
时过1600多年了,现在的人依然还是这个理想,丝毫没有改变。不但没有改变,相反更为强烈。虽然听说有人不准备在人境结庐,而是要到太空或者另外的星球,然而,毕竟要在人境结庐的还是绝大多数。而且,这绝大多数者中间,依然有不少的人在为结庐人境而苦苦挣扎着、奋斗者。
住所,某种意义上就是你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标志。在经纬多少度上居住着某某某,在某某城市某某路某某门牌号居住着某某某,这似乎很重要。既是身份的标志,更是价值的体现。身份高贵者可能居所更为高等豪华,身份卑微者有一仅可容身之处也未尝不错,毕竟是你存在的记号。
必须说明的是,居所的大小好坏,多少可以标示一个人身份的高贵或者卑微,但绝对不能标示其所拥有的精神和灵魂。
不管世事如何纷繁变化,不管你在这个世界上处于怎样一个位置。你必须要有一处称作房子的住所承载你的家的概念。如此,你才能诗意地栖居。
作者:高海平
责任编辑:巩鹏
下一篇: 聆听新年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