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话“福”

2014-01-25 09:02: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每逢新春佳节,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柜桌、门楣、水缸、粮囤上贴上大小不一的红“福”字。祈盼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生活美满。还有的人家干脆把“福”字倒着贴,取其谐音为“福到了”。

关于民间过年贴“福”字的习俗,说法虽然不一,但多数人认为其源在明朝。有年春节,明太祖朱元璋于元宵节微服出访,到一个大镇上,见许多人围观一幅赤脚女人抱了个大西瓜的画。作者意在取笑淮西妇人好大脚。朱元璋观后大怒,以为镇上之人在取笑马皇后,因为马皇后也是淮西人。太祖将此暗记于心,回宫后立即派人到该镇调查,看此画出自何人之手,围观者都是些什么人。

下人查访之后,在未围观取笑的人家门户上都贴一“福”字。过了几天,军士来到镇上,径直到没有贴“福”字的人家去捉人,许多人就这样被官府逮走。从那以后,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一“福”字,以示安分守己。时间长了,这种“避嫌”的善良而无奈的愿望便成了祝福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福”字在汉民族的早期文化中就已出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这和我们今天讲的“万事俱备”、“万事如意”差不多。从“福”字的结构看,有田、有人、有福灵保佑,当然就有福可享了。

怎样为有“福”,古今说法不一。韩非子曰“全寿富贵之谓福”;也有人说“福者,永年,富贵也”。今人对“福”的理解更是五花八门。见人胖了就说对方“发福”;吃了顿好饭菜说有“口福”;娶了个漂亮媳妇说是“艳福不浅”;老人生活舒坦叫“有福”,得了胖小子或者大难不死则曰“福大命壮”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常用常说的。仔细分析可看出,以上古今说法大都把寿和禄作为“福”的主要内容。其实《书·洪范》中对“福”的内容说的还是比较全面的。它对“福”的解释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德,五曰善终。在这里,“福德”是第一的,它是“福”的先决条件,倘若无德无信,连做人的基本资格也不够,何谈有福。第二是“康宁”,这是说人一生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社会家庭环境也要安宁平和,如果长年卧病不起,或者战火纷纷,家庭矛盾重重,那也就无福可谈了。“身体是人生的本钱”、“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等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第三是长寿和善终。幼年夭亡、客死他乡、暴病而死、天灾人祸夺命等都不在有福之列。在这“五福”之中,“富”和“福”是和谐统一的,因为富而之后才可能长寿安宁和善终;“富”又必须和“德”协调,君子也爱财,取之当有道;那种为富不仁的做法无论如何也是与“福”联系不起来的。刘志军、薄熙来算是“富”了。但却“富”得差点连命也没有了,福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五福”之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完全证明了来之不易的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杨丽萍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哲理诗四首

下一篇: 问候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