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炉匠

2009-11-27 09:2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从小就记得每隔一两个月,村里就会来一拔游乡串村的小炉匠,我们乡下惯叫他们为“锢漏锅的”,这些小炉匠原先可能是以补漏锅为主,后来发展到打造一些耙、锄、刀、斧等生产生活小用具,所以每到一个村都能干上十天八天的活,生意还不错。
这些人大都是师徒二人,徒弟都是些十四五岁的未成年童工,各挑一副担子,师傅担子的一头是个大风箱,风箱两边挂着大小各异的钳子,另一头是个筐子,里面是锅碗盆勺铺盖卷等生活用具,徒弟挑的是两个筐子,一头里面是打铁的砧子和一些小铁棍、铁皮、铁块等,另一个筐子里是炉子、大大小小的锤子。到了村里后选择中央地带,夏天在大树下,冬天在向阳避风的北墙根下“安营下寨”,放下担子后小徒弟就到村里揽活去了,一声:“锢--漏唉--锅--”。高亢宏亮,别具音韵,响彻大半个村子。小徒弟们都很机灵,大伯大婶 大哥大嫂叫的很亲热,也很会讨价还价,大凡每揽的第一宗活除价格讲好后,还要讨几块炭,这样就可以生火开张了,到了饭时,小徒弟们还会讨一些米面馍菜抵顶工钱,解决吃饭问题。
每当这些小炉匠来到村里后,很快就会引来一些老汉孩子们围观,到晚饭后,干了一天活的汉子们,也都会到这里凑热闹闲聊天。记得常来我村的铁匠师傅姓杨,晋东南人,瘦小个、大眼睛,人很随和,活路也做得好,补漏锅更是他的看家绝活。当补漏锅时,他要把炉膛里的煤渣清理掉,换上一些热量高的好煤块,把用特种材料做成的、拳头大的坩泥锅子放到炉膛中间,锅子里放上一块生铁或铜片,拉风箱的速度由慢到快,炉膛里的火苗先是红色,后是蓝色,当炉膛内的火变成了刺眼的白色时,锅子里的生铁也溶化了,徒弟把要补的漏锅也准备好了,这时,师徒二人凝神屏气,就是周围看热闹的人们也 都不说话了,只见杨师傅浇、堵、摁、抹,在三、五秒钟内,迅速利落的就把漏锅补好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村里先后七年担任生产队的会计、保管等职,因队里常要打一些小件铁农具,所以我和小杨师傅打交道就多,常学他们晋东南人说话,不过他们师徒要讲起话来,就很难听懂。
这些小炉匠们是很苦,常年游离他乡,没有一个固定的“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中午啃个干馍压压饥,天黑后才做饭吃。所谓饭,就是换来的玉茭面,用开水一烫,掰上一小块两手往扁的一拍放在锅里,再煮上些红薯、萝卜就算是饭了,师徒吃起来还满口香。一身又破又脏的衣服从不换洗,小徒弟更是蓬头垢面,别说洗澡了,三天五天的都不会通通地洗一次脸、睡觉,夏天还好说,就地为床,冬天就困难了,一般都是去饲养处在饲养员住的房子里借一角落和衣过夜。
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也不断提高,市场的供需结构同样在发展中变化着,走乡串村的小炉匠们的那些身影,也只能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了,有时还真想喊一嗓子,锢……漏唉……锅……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雪好大的雪

下一篇: 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