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出孝子,白屋出公卿’嘛!”我接上客人的话茬打趣地说,别看我住的、用的简陋,文化底蕴可不简陋,有诗为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虽不敢和唐代著名大诗人刘禹锡的德行相比,但比起现时某些“纸醉金迷”生活糜烂的人来,却心安理得得多,何况我这陋室也今非昔比。
情趣盎然,借此话题,接着我又和客人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古今中外,简陋的小小斗室中出过不少的人才,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一家三口住在延安的一孔窑洞里,而且窑洞只陈设了一个大床铺和一张几块木板与四根木棍拼成的大案子。就是在这面积很小、陈设简陋的窑洞里,他借助蓖麻油灯的昏暗亮光,写出了90万字左右的《中国通史简编》,20万字左右的《中国近代史》和许多篇论文。
大家熟知的我国中年科学家陈景润那著名的“誓摘数学皇冠上明珠”的艰苦行程,也是从一间6平方米斗室起步的。还有美国科学家德福列斯特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白天他在社会上打工干各种零活,挣钱糊口,晚上他便在自己那极为窄的、简陋的木板房里搞试验。通过反复研究,艰苦探索,他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三极管,推进了世界步入电子文明时代的步伐。
我说这些,只是趣谈,并不是主张居室越小越简陋越好,但要说明的一个道理是:一个热爱生活、胸有大志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都不失去情趣,泯灭壮志。我听说家乡巨变,家家都住上了新房,宽房大院,生活富裕,何尝不高兴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想想战争年月里在战场上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今天,我能在这样好的条件下生活,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已是满足了。
住房宽敞一些固然是美事,如果一时尚无改善的条件,也大可不必为此烦恼,只要矢志不渝地去追求事业,不仅居住条件,而一切都会改善的。时下,令人担忧的倒不是暂时的相对贫困,而是富裕起来之后的“德行”。不是吗?有些人物质富裕起来了,精神却贫困下去了,住的宽大了、豪华了,用的现代化了,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东窗事发,就被推上了审判台,弄得身败名裂、妻离子散,这一时的雍容华贵又有何意义呢?
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有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进步,但这种追求必须是高洁的,像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像冬梅那样不畏寒冷,像舵手那样时刻把握住航行的方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人类、为社会、为自己创造美好的家园,这样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张同廷)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