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童趣

2010-04-28 11:0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一曲“黄河对唱”,使人们知道山陕距离如此之近,虽然隔着一条黄河,两岸却可隔岸对唱,彼此沟通。果真如此吗?黄河最窄处壶口瀑布,仅隔数十米,但波涛汹涌,涛声压过人声,如果有一对超过常人的大嗓门隔岸对话,还是能听清的。柳林三交一带,涛声小了许多,但河面也宽了许多,两岸对话也是常有的。记得一次河西那边有人向河东这边呼唤,河东这边出来一个人,开始了对话,两人都是常人的嗓门,虽然使出大劲,也没听清楚,同样的话重复了三、四遍,总算明白了,就是通知一件简单的,两三句话的事情。山陕民歌嗓音高亢,能传很远很远,可能与远距离交流有关吧。
大人们对唱对话,孩童们干什么?据老人们讲是对骂。一般是两岸各有一伙小朋友,稚嫩的童音齐声喊,这边喊完那边喊,此起彼伏。河东这边喊“陕西家,土包子,吃里棉花巴套子”,其中“巴”是用做动词的大便之意,“套子”就是棉花套子。骂得对方败下阵来,另一方兴高采烈得胜回营。河西那边骂什么?估计编排得也很巧妙,所以河东这边流传不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孩童,如今已经作古,我们已经变成了长辈,久远的事情无法再考证了,但仔细回想老人们在世时的只字片语,忽然隐约想起一件,大意是“山西家仔细的舍不得吃油,馋的不行了,用筷子在油灯里蘸上一滴,插到嘴里圪抿”。其中“圪抿”是一种品尝的动作,与棒棒糖插到嘴里的状态是一样的。把这么一段意思还原成三言五句,还要朗朗上口,还真有些困难,但是河西的小娃娃们做到了。我试着还原一下,尽量追求当时意境,“山西家,馋别嘴,抿罢灯油抿灯灰”,看是否贴近原生态。
“黄河对骂”只是童趣,本文列举两岸佳句各一首,实现了两岸公平、对等,使一个介绍黄河文化的短文不至于拔高到省籍歧视。况且随着成长和交流,就有了以后的“黄河对话”和“黄河对唱”。1936年红军东渡,所到之处建农会,组织儿童团,打恶霸,挨家挨户动员小孩当红军,这就是历史上百姓所说的“闹红”。红军回师以后,两岸的小红军走到了一起,这时,黄河岸边曾经的对手唱的是同一首歌:“一杆杆那个红旗,呼拉拉地飘,跟上那共产党把革命闹……。”
仔细研究两岸对骂,感觉虽然竟显讽刺挖苦之意,但并不很低俗,两岸比的是谁遣词造句更巧妙,谁编排得更朗朗上口,高出一筹才算得胜,当然还要比谁的嗓门大,谁持续时间长。两岸的小朋友能拿出手的佳句,起码超过三、五首,经过多年锤炼越发精致。在他们成长以后,凭着儿时的积累,编排出来的山陕民歌,才会如此精练、朴实、生动、优美,代代传唱。(宋元森)

来源:临汾新闻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最美的母亲节

下一篇: 妈妈做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