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个古老的地方,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从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到崛起为繁华的大都市,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深圳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精彩。
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深圳,真个是车水马龙、汇聚四方的现代大都市,拥有43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国大陆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给了世人很多的启示,很多的思考。
那天,我站在素有“中华第一高楼”美称的深圳国贸大厦前,凝视着其巍峨的身姿,不禁想起了80年代常说的“深圳速度”一词。那是指当时修建的深圳国贸大厦,曾经以3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创造了建筑史上的新记录。我好奇地爬上国贸大厦的旋转餐厅,用望远镜远眺,深圳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据介绍,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曾经引以为豪的国贸大厦,已经被创造了世界超高层建筑最“扁”、最“瘦”记录的帝王大厦所替代。美丽深圳,高楼林立,这是个创造奇迹的城市!
说实话,这次深圳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高大漂亮的建筑物,也不是锦绣中华的恢宏气势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美丽风光,而是矗立在莲花山顶的邓小平塑像。
莲花山是深圳中心区中轴线北端的最高峰,主峰建有4000平方米的广场,中央矗立着邓小平同志的塑像。塑像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伟大的历史进程,寄托了深圳市民对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导游告诉我,每年的小平同志诞辰和忌日,还有重要节日里,大批市民和游客都会自发前来献花。
透过鲜花,伟人面对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正是小平同志的脚步,给中国留下了一朵朵希望之花、富裕之花。我登临此地,目的就是要一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风采。
目视邓小平同志那神采奕奕、目光坚定、大步前行的姿态和那慈祥、端庄的笑容,我深鞠一躬,一代伟人的高大形象,即刻在我心中巍然耸立,成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石墙北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1984年视察深圳时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石墙南面是邓小平所说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虔诚地一字一句诵读着,一种深切的感动涌上心头。
走在深圳的大街上,我感到很整齐,很干净。一问才知道,在深圳的街面上就根本没有电线杆,所有的电缆线都埋在了地下,不像在其他许多城市里,无论行走在什么地方,总是能看到头上半空中,低悬着的大量线缆缠绕而成的巨型“蜘蛛网”。如此,即使这座城市再漂亮,也会给人留下纷乱不堪、异常压抑的感觉。深圳街面上没有“蜘蛛网”,仅此一点,深圳城市管理的章法便可见一斑。
不经意间,我走进了东门老街。这条街道笔直、整洁、宽敞,地面用凝重的花岗岩铺成,一幢幢风格各异、装饰豪华的商厦临街而建,墙面装着高档落地玻璃,街头竖着指路牌、引导标识,每隔一段距离都有公用电话亭、休息椅、柜员机等公用设施,极具浓郁的现代气息。另外,我惊喜地发现,有着岭南特色的风貌街,依然保留着历尽沧桑的女儿墙、阳台、老炮楼和沐浴了百年风尘的青砖、土瓦建成的老式骑楼建筑,又给人以浓郁的古朴风味。这条老街,摊位密集,人流如潮,但无论是男女老幼,没有一个随地吐痰、随意扔脏物的人,街面光洁明亮,像是刚刚擦拭过似的,我不得不感叹深圳的文明程度。从络绎不绝的人流中,我听出了不同的方言,也听到了不少赞美的话语。南来北往的行人,手中大多提着大包小包,都把笑容写在脸上。如今的东门老街,已经成为了老深圳的缩影,成为了今天商业旺区的缩影,更成为了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缩影!深圳之行,我多少读出了一些她的文化性格,那就是广博、新异和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我十分赞成一位文人说的话:“深圳这种新型文化的崛起,有效改写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地图。城市不只是经济载体、社会载体,也是精神和文化载体。否则,就算楼再高、路再宽、钱再多,也只是空有“躯壳”、徒有其表,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是啊,文化不仅能够创造历史,文化也同样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和品质。
登上飞机,离开深圳时,正是薄雾弥漫的早晨,我突然滋生出一种不舍之情。我在心里暗暗寻思,如若再过30年,深圳又将演绎出多少神奇?那时再来深圳,我还能寻找到曾经下榻过的酒店吗?还能寻找到曾经逛过的商场吗?还能寻找到曾经行走过的街巷吗?
(王友明)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