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盛于宋代,月饼取月圆之义,相互馈赠,寓意团圆。我记忆里的中秋月饼承载不了许多的内容,就只知道两个字:“圆”、“甜”。生在山区农家,小时候对月饼的憧憬不亚于现在孩子对意大利比萨饼的向往,因为一年到头只有中秋节才能吃到这圆圆甜甜的饼子。记得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饭都没得吃,哪来的饼呀?但传统的节日有传统的规矩,再怎么困难,饼还是少不了的。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饼啊,用黄荆籽、观音石、粗糠碾碎搅和而成,称为“三合粉”。把“三合粉”做成粑粑,包上少许劣质的粉糖,烤成饼,条件好点的人家在其表面滚上几粒芝麻。就这样的月饼还不是所有人家都能吃得到的,我家由于父母都在城里工作,条件比较优越,奶奶早早地在箱子底下藏了点粉糖和芝麻,为的就是做中秋月饼,给我和妹妹解馋。中秋节到了,奶奶把自己烤制的月饼分给我和妹妹,并且叮嘱:不要过早地吃了,要等到晚上赏月的时候再吃。
好不容易盼到了晚上,银盘似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我和妹妹举着手中硬邦邦的“月饼”比着天上的月亮,看谁更圆。我们舍不得把月饼立即吃了,只是舔舔饼面的芝麻,闻着香香的饼味。良久,小心掰开饼子,舔舔饼心的甜味。诱人的香甜迫使我忍无可忍,竟然狼吞虎咽地把饼给吃了,然后腆着脸向妹妹套近乎,连哄带骗地把她的饼抢吃了一大半。妹妹哭,月亮笑,秋夜竟然挺有味道。
后来,日子慢慢好过了,农村供销社里开始有真正意义的月饼卖了,不过得凭票供应。奶奶四处托人,想方设法多弄了几张月饼票,买了几个扁圆扁圆的芝麻月饼,还买了一筒“水晶饼”。记得一筒是五个,油纸包着,外面还有一层草纸包裹。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种月饼,问奶奶,为什么叫“水晶饼”呀?奶奶说:“水晶饼里有冰糖籽,水晶似的,所以叫水晶饼,另外还有红、绿丝,用橘子皮做的,很香。”中秋夜,仍然是那轮圆月,依然是月下的我、妹妹和奶奶。奶奶把麻饼用线穿着挂在我和妹妹的脖子上,并且给我们讲了个懒汉吃饼的故事。奶奶说:“懒汉的父母外出做事了,怕懒汉一人在家饿死,就做了个大大的饼,挂在他的脖子上。可没过几天,懒汉父母回家时,懒汉竟然饿死了。靠近懒汉嘴边的饼吃光了,周围的饼还好好的没动。懒汉真懒啊,转动一下饼都懒得转,宁可饿死。”这个故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它告诉我要勤快,不能当懒汉。
那个中秋夜,吃到了最好吃的水晶饼,奶奶用刀切开,分给我们一人一半。当然,我也没忘了去掰妹妹饼里的冰糖籽。(胡子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