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土话“哺”真情

2011-11-25 10:02:00 来源:


但我现在想说的是,“哺”这个字在我的家乡山西汾西土语方言中的使用。在我们那里,哺是乡亲们常说常用的一个字眼儿,其读音为“bu”四声,但与词典所给出的解释有些不同。一是它不只是对不会取食的幼儿而言,而是对所有不能自己取食者如老人病人等;二是当乡亲们说到它时,往往是二者合一,同时含有“喂”和“咀嚼着的食物”这两个意思。我的体会是,哺在我们家乡的土话里,哺出了深情,哺出了真情,其中的人情味,很浓、很纯、很朴实。
哺在我们家乡那里,远不只是一个字眼,而是一个实践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和行为,体现出的是尊老爱幼。在我们那里,把喂不会自己取食的幼儿称之为哺,把喂年老之人特别是卧床不起的病人也称之为哺。不说喂而说哺,有份感情于其中,也有份细心、耐心、诚心于其中。
哺是个细致活,它的整个过程是知冷知热,于细微之处,与被哺者步调一致同节奏。哺的时候一般用的是勺。哺的过程大体如下:把饭和汤用小勺舀起,用口轻轻吹气,当冷热适宜时,再哺入口中。为了知道冷热是否适宜,在哺之前哺者要先尝试,以免把老人、小孩、病人烫着。若老人或病人咀嚼困难,则哺的时候,还需把所哺食物或代为咀嚼或切割成小段小块,然后再哺入口中。这似乎有不讲卫生之嫌,但于其中,实在是体现着深深的关心和体贴。
因人老之后动作已极其迟缓,哺的过程也许要用好长时间,这就需要耐心,不能急,不能催促,需要一口一口地来。特别是,当哺的是老人尤其是患病的老人时,或因已掉了满口的牙,或脑子已管不了嘴,这时,就需要边哺边不时用手巾擦拭老人的嘴,以免汤汤水水流得洒得到处都是。
哺的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水果等,哺水果时,则还需要把水果肉挖到勺里,然后再哺。没有真诚的爱深切的爱,是不可能好好哺的。所以,哺是对爱的程度的测试。
有道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之所以有这种情形,不少时候,问题就出在耐心上。哺是对孝的考验。而从家乡土话中把哺用于老人这点看,其深意存焉。一是对于老人应有与对小孩一样的耐心,二是对老人要有反哺回报的人生认知并付诸行动。由此可见,我家乡土话中的哺,在其深处,其实还起着道德教化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让人不能小而视之,我行我素。

刘建武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雾中的感动

下一篇: 乡村“锢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