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过年习俗拾趣
侯耀强
我的家乡在大宁农村,在那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腊月二十三,灶火爷爷上了天。”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中午都要包饺子吃,俗称“过小年”。晚上,祭灶火爷,就是在灶台旁,粘贴上灶火爷的像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然后点上灯、烧上香,摆上祭品诸如全鸡、水果、饺子、糖、瓜子等,燃放鞭炮送灶火爷上天。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玉皇大帝都要召集各家各户的灶火爷到天庭开会。会上主要内容是汇报本年的工作,然后玉皇大帝听完汇报进行年终总结.对好的家庭进行表彰奖励,对不好的家庭进行处罚,并安排来年工作。有少数抛米撒面的家庭害怕灶火爷将自己的不良行为告诉玉皇大帝,就想出一个妙招,将“糖、瓜子”作为祭品,祭奠灶火爷,灶火爷一吃就将嘴巴给糊住了。于是老百姓创造了“二十三,糖瓜粘”之说,这一天嫁出去的闺女不能住在娘家。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张贴春联,中午吃隔年面条,隔年面条一般要做成稍子面,也叫浇菜面。家家户户要将院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除旧布新,迎接喜神,还要将水瓮、面瓮弄得满满的,以示新年富富有余,讨个好的开端。
大年夜里家家张灯结彩,悬挂灯笼,院里院外,灯火通明,迎接新年的到来。然后就是吃年夜饭,全家人围坐桌旁,举杯换盏,热闹非凡。除夕包饺子很有讲究:饺子里要包硬币,并要将饺子在簰簰上摆满。大年夜一定要守岁,寓意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睡得越迟越好。所以,户户大人小孩都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边包饺子,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午夜零点后,准时燃放鞭炮,鞭炮燃放完毕,即可以睡觉,睡觉时小孩枕头底下还要放置“压岁钱”,表示良好祝愿。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要早起床,起得越早越好。为了讨个吉利,起床时不能说“起”,只能悄悄地起。不能打喷嚏,欲要打时,必须压住鼻子揉回去,千万不能打出来。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要先燃放隔门炮。隔门炮必须要挑好的放,放响了,象征着一年都有好运气。初一早、午、晚三餐都吃饺子。
大宁人俗称饺子为“扁食”,有取其谐音“变时”,寓意越变越好。吃饺子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看谁第一个吃到包钱的饺子,还看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多,而且是第一个吃到的,谁就是最有福的人,其余依次类推。初一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拜年。大宁人拜年行“叩首”礼,十分庄重。先是在家里,晚辈给长辈拜,然后给族里长辈或年长同辈拜。拜时要斟酒,让长辈或年长同辈饮。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小孩红包。另外,这天屋里所有的垃圾不能倒出屋外,只能堆积角落,等过了初一才可倒出院外,以示聚财。
在农村,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有在自家院里烧旺火的习俗。人们白天在山上砍一捆柴回来放在院子里,吃过晚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将柴火点燃,熊熊的火光映红了人们的笑脸,腾空而起的火焰引来了一群小孩的欢呼雀跃,有些调皮的孩子还把鞭炮扔进火堆里,噼里啪啦一阵乱响,火星溅了一院子,鞭炮声、笑声在院子里久久回荡。
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正月十五,人们就陆续出去找活计,不出村的老农们有的上山砍柴,有的往地里送粪,有的在院子里和炕头上育红薯苗,慢慢地开始“动农”了。但是,那浓浓的年味却要持续到正月底,大家见面后的祝福依然是“年过好了吧!”“好了,好了,你也过好了吧?”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情意。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