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出身,结婚于六十年代初期。婚后不久,他们在县城租借了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安家后,父亲去了离县城很远的一个乡镇做小学教师,母亲则是在县城一个叫做“经理部”(其实就是日杂品商店)的商店做会计。因为商店在县城中心,我的老家离县城又远,因此,“经理部”便成了老乡们进城歇息、喝水的地方;到了七十年代,父亲出于工作的方便,买了一辆二八型飞鸽牌自行车,虽说自行车在那时来说,够不上是一件很奢华的东西,但在一个小县城,也绝对是一件很贵重的物件,而在农村,那时也只有娶媳妇才会四处借用。尽管那样,每次每逢老乡开了口,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借出去,往往一借就是两三天。据老人们回忆,仅那辆自行车参与“娶”回我们村的媳妇,就不下三十个。也怪,那么多人骑,也没见车子怎么大修过。直到四十年后,那辆车才光荣“下岗”。
八十年代中期,在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召下,我们村有大批农家子弟涌入县城读书。那时,我们家的条件也有了好多改观,在学校附近新建了自己的独立小院,父亲也调回了县城工作。几年间,我的堂弟、堂妹们都转到了县城中学读书,虽然吃在学校,但全部在我家借宿,家里最多时,同时有三个堂妹 堂弟借宿,初高中都有,父母不仅承担了对他们学习的监督任务,母亲每天还要在晚饭后为他们烧好几大暖瓶开水,供他们晚自习回来后洗漱;每进入五六月考试冲刺阶段,还经常抽时间为他们准备宵夜补充营养;星期日,学校食堂停伙,他们就在我家和我们一块吃饭,而我们也是兄妹四个,近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几年间,其乐融融,父母之间从没有因为这事红过脸、拌过嘴。前前后后,大约有八个堂妹堂弟在我们家借宿,其中,有四个考入了中专以上学校,彻底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有一次大家聚会谈起这些闲事,一位堂妹动情地说,如果不好好学,别说对不起父母了,就连婶子每天烧的开水都对不起。
九十年代后,家里亲戚仍是络绎不绝,经常有老家的人来城里因为看病、子女上学找上门来。父母那时尽管年龄大了,但仍热心不减当年,打电话、找熟人,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刚结婚时,我爱人曾不止一次的问我,咱家怎么这么多亲戚!进入二十世纪,父母进入了古稀之年,这时的家中,特别是每逢节假日,老家的人仍是不断,不过这时,不再是求帮助的了,更多的是前来看望感谢他们的。众多的亲戚登门看望,不止一次地赢得四邻的羡慕。去年父亲七十四岁生日,尽管我们兄妹几个事先约好,不怎么准备,只想一 家人团聚一下,也好让老人们图个清静,但那天仍有他的侄儿侄女及孙辈们不请自到,拖家带口来了近百人,祝福声、笑语声充满了小院……父母对亲人的这种热情、宽容、厚德的善良品格,也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我。
九十年代中期,我告别家乡调入市里一个政府机关工作,当时,我吃住在单位,前来找我的老乡很多,老的、少的、当干部的、打工的……总之,人很多也很杂。我的一位老领导曾私下开玩笑对我说:这里快成了你们县的接待站了!成家了,孩子逐渐长大了,我要求他们:假期要多回老家住住;要学会说一些老家方言,做家乡饭;见了老家来人,要主动问好,他们来了,要抽时间多陪他们逛逛街;要记住我们的老家在那里……一晃我也接近知天命之年,孩子们也都已长大成人,到了成家的年龄。作为我们普通的百姓人家,可能不会像一些名门望族那样总结出格式化,或具有理论高度的家训或治家格言留给后代,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每一件具体事情所 持有的态度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其实就是我们家风的具体表现,而这些具体表现,则通过以家族为单位的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共同坚持与代代传承发扬,所形成的思想行为的积淀就是家风。虽然随着时代的不同,他的内容及具体表现形式会有所区别,但其核心思想和内涵则是永远不会变的,正如热情、宽容、互助、厚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万个家庭的共同家风一样。
作者:景小卫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家风,陪伴我成长
下一篇: 春天,真的来了(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