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荒芜的参峪古村落

2014-03-27 18:38: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春日里乍暖还寒,我行走在姑射山脚下一片荒芜的古村落里,感觉像走进史铁生笔下《我与地坛》中那个废弃的古园。

我所去的古村落在尧都区姑射山下的参峪村,古村落是姑射山最美的点缀。在上山的大路旁,一排排古朴的老房屋镶嵌在山坡中。砖砌的小院,石垒的围墙,院与墙之间是低矮的荆棘和高高的荒草,间或几棵粗壮的老槐树,几盘古老的石碾……好多古建筑里的家户都已经搬走了,留下了一排排房屋在风吹日晒中荒芜和坍塌,但它却保持着古旧的模样、经年的沧桑,用破败和古朴守护着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依古村落沿坡而下,新建的房屋里炊烟袅袅,这些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没有拆旧建房,而是另辟新地修建了这些有着现代气息的红墙小院,那些经历了上百年风雨的古建筑才得以幸存。

这些古建筑背依青山,俯瞰汾水,辽阔的视野让人心旷神怡。我想,这些古建筑是幸运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他的《定西笔记》中写道: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

贾平凹是我喜欢和敬佩的作家之一,早年我读他的《丑石》、月迹》,读他的《怀念狼》、《饺子馆》,也读他的《秦腔》《古炉》《高老庄》。喜欢他文字的平实和真挚,更多是他的文中处处洋溢着古老文化,骨子里总带着对秦地的向往和对秦人的敬佩。

六七年前的秋天,我曾与友人一起去过一趟壶口沿岸的陕西宜川,他们是专业的摄影家,在他们的眼中,秀美的山水、熟透的柿子、犁地的老农、古朴的石砌小院……都是他们喜爱的景物。那是我第一次去陕西,没想到从此省到彼省的距离竟是跨过一条河流般容易。

晚上,我们宿住在宜川的老农家。夜很深了,圆月挂于当空,摄影家朋友出去了,用镜头去寻找异乡月下的美,我和老农在家聊天。老农没有什么文化,小学毕业却喜欢看书,谈吐间悠然得如同一位民俗专家。老人说,他琢磨了,世界就是阴阳两面,下为阴,上为阳;地为阴,天为阳;女为阴,男为阳……他口述着自己琢磨和感悟出的阴阳世界,能感觉出他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看着眼前有着兵马俑模样的老人,我觉得在古文化的传承上,秦地、秦人果然不可小觑,哪怕是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农。

两三年前,看到贾平凹《定西笔记》中的文字,中国第一个值得走一走的地方竟是“运城和临汾”。贾平凹在文章中提到的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相同的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走在参峪村的古村落里,我不由地想起去陕西宜川的感受,想起自己对秦地、秦人的仰慕,继而又想起贾平凹在《定西笔记》中流露出对临汾历史文化的向往。想到这些,再踏上古民居上的石板小路时,更多了对这些幸存古民居的喜爱。

参峪村荒芜的古民居多为砖石砌成,不少房屋坍塌,在蒿草掩盖的院落里,石碾、石柱等石制品散落期间。一些院落还保存着完好的格局,虽然部分房屋已经坍塌,但院落的轮廓依然非常清晰。房屋有砖砌拱形房,有窑洞,还有刻有文字的石条。在古民居间行走,仿佛走在荒芜和苍茫之中,沿小路绕至高处,另一侧的院落里竟然还住着几户人家,老槐树下的木栅门上贴着对联,有老人在院落里翻弄着土地。我不忍打扰,只是在一侧观看和享受着乡村古居的宁静。偶尔有一声犬吠,几声鸡鸣,感觉好似隐者一般。

进出古村落都要经过一座庙宇。庙为古庙,却是新修,创建于何时已无资料记载。庙为孔圣庙,是纪念圣人孔子的庙宇,我想临汾这片土地之所以被外人推崇,不仅因为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更因为这里有着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张春茂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春天之歌

下一篇: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