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的子长,童年的记忆已逐渐模糊,唯有故乡村头的古道还依旧清晰刻在记忆的深处,偶尔跳跃在我的眼前,激起我对故乡的怀念。虽没有“曲径通幽”的风情,没有“雄伟壮丽”的气势,但是我童年的圣地,它承载着我的成长,见证着我的欢笑,滋润着我的心灵,给我以信心和坚强。
古道上挺拔、高大的樟树是我崇拜自然力量的启蒙老师。行走在古道上就如走进了原始森林,清新、空旷、凉爽,蝉鸣此起彼伏,鸟儿欢呼雀跃,飘浮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忘却一身的劳累,“烦疴尽消散”的诗句倒像量身定做一般。还有几棵高大的苦珠树,盘根错节,老态龙钟,静静地俯视着世事的沧海桑田。最有趣的是要等到秋天,在草丛中捡拾“苦珠”,树大子多,一天能拾不少,白色的“苦珠”肉碾碎了可做豆腐,有时嘴馋自己也偷着用火煨,当听到“噗”的一声响时,就知道有裂开的了,急忙夹出,剥掉外壳,扔进嘴里,一咬,热气与清香满口喷出。
古道上唯一能体现历史厚重的就是长条形青石板,平坦、光滑,踩在脚下舒适而温馨,它是由巧匠精心打造而成,整齐划一,大小一致,一直铺到廊桥,虽有遗失,但总能得到填补,所以保存得较为完整。古道非常牢固,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蚀、洪水肆虐而无毁损,这不可不说是一种奇迹,这也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和对大自然规律的尊重,它沿着山势蜿蜒向前,沿溪的一边用大麻石整齐砌成,黝黑厚重,顺势服帖。石缝间生长着不知名的矮树和野草,显得悠久而顽固。走在古道上油然而生的是对先人们的敬意,在肩挑背扛的年代,能建造这样浩大工程,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呀。走在上面就如走在先辈们的身躯上、汗水中,激励着我不停地前行。
古道边的小溪清澈见底,鹅卵石静卧河床,小鱼戏耍之间,给人以纯洁、甜静之感,偶遇突兀的怪石,水流就会发出哗哗的责怪声,犹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的意境。到小溪里游泳是一大乐趣,夏天的中午时分,背着父母,几个小伙伴顾不得害羞,光屁股跳入水潭之中,一番水仗嬉闹之后,穿上裤子,任太阳晒干身上的水珠,真是惬意之致。小溪抓鱼是大人们所赞同的,用手伸到石缝里摸鱼,水平好的,一天也颇有收获,但更多的时候是敲鱼,用小小的铁锤敲打卵石,被震昏的小鱼就会漂浮出来,虽是小鱼,但半天下来,晚餐吃到鲜美的鱼是没问题的。
古道上的廊桥是最让我梦牵魂绕的,虽然多年失修,有些破损,但给我以温暖、信心和毅力。上山砍柴,不管多远、多累,看到了廊桥就看到了希望,就接近了故乡,就有了胜利的轻松。于是,把柴放好,坐在廊桥上享受着片刻的清凉,到廊桥下喝足了泉水,再重新起程,把胜利带回家。还记得我外出求学那年,母亲一直把我送到廊桥上,千叮咛万嘱咐才依依不舍地作别,那种母爱永世难忘。有时我晚点回家,母亲就会叮嘱姐到廊桥上去等候,给我做伴接我回家,那种温馨和期盼只有廊桥才能见证。我的小伙伴们也就喜欢坐在廊桥上研究砍柴的去向,那种民主、那种严肃、那种认真,不亚于军机大臣布兵摆阵。有时闲坐廊桥上也能聆听大人们交流农忙的进度,今年的收成,在荡漾丰收的喜悦中慢慢长大。
家乡的古道,如今已不再是通向外界的唯一要道了,它虽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能作为一种历史遗存,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作者:一沁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