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缅怀雷锋 唤醒人们沉睡记忆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韩晓芳)3月是属于雷锋的日子,前不久,翼城县一位退休教师出版了《雷锋赞歌》长诗一书,旨在发扬光大雷锋精神。说到这本书的面世,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杨华老师退休后,曾用四年半的时间手抄四大名著16本,后又抄写《翼城赋》长卷一幅,长达百余米。“工程”完工,杨华老师倍感欣慰,然而,欣慰之余还有一段心事令其牵念不已。
那是一份遗失的诗稿,其中饱含着青年杨华对雷锋的满腔敬意。
1963年,杨华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文学小青年,与雷锋同岁,雷锋牺牲后,出于对雷锋的无比钦佩,心怀对文学理想的向往与憧憬,他满怀激情地着手开始了《雷锋赞歌》的创作:含泪写赞歌,寅夜达五更。洋洋两千行,字字显真情。”寒来暑往,花开花落,八易其稿,数万字的诗歌手稿终于完成了。当时,年轻的杨华请朋友传阅、指正,然而意外的是,这部珍贵的诗稿竟然在传阅中不知所踪。杨华的心情懊恼万分,总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这部饱含心血与激情的诗稿。
没想到,这一盼就是半个世纪,杨华从一个书生意气的青年变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可喜的是,原稿终于在2014年4月29日意外找到了。
那是在和老友谭希贤的一次交谈中,杨华不无伤感地说起50年前曾倾注心血,承载梦想并见证激情的《雷锋赞歌》手稿遗失一事时,请老谭在他的“兰台书屋”中顺便找找,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老谭不顾年近耄耋当下答应了,遂开始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令人惊喜的是,在他的小屋中竟然找到了这部遗失了半个世纪的《雷锋赞歌》手稿。杨华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当时,我的心情不亚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手稿之后,杨华向翼城县的一些文学、艺术界人士请教,他们均提出了许多中肯和宝贵的意见。他们认为,这部诗稿完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作品思想和语言均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不宜做大量的改动,否则会失去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杨华也“犹怀舔犊之爱”,尽量让它保持原有的风貌,以此了结自己的一桩心愿。
半个世纪追怀,半个世纪嬗变。杨华所编写的《雷锋赞歌》一书,充分体现了人民对雷锋的追思与赞颂。他以直白、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向雷锋学习的心愿,让人们在重温雷锋事迹的同时,更加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