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舞动新生活

2016-03-16 10:53: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跑旱船是流行在我国民间的传统社火形式之一。每逢新春和喜庆佳节,人们总要把它装扎起来,扮演乘船、划桨角色,伴以轻快的音乐,荡悠在广场、街头、纵情表演,借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欢乐感情。

  旱船,是在陆地模拟水中行船而得名,始于我国南方水乡,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旱船又叫“采莲船”,由唐宋宫廷采莲队舞演变而来。旱船的制作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骨架加以装饰。有的在船头塑以龙、鹤、鸡、鱼等祥瑞动物形象。其装饰简繁各异,纸扎、彩灯、明镜、彩绸、流苏等,都用来作为工艺美术品美化点缀,精巧华丽,美观大方。船中间留出可容一人站立的空间,表演者居船中,船系其身,然后再着彩服,装以假腿,盘在船前,双手扶船稳舟,犹如坐在船上。船形下边围着蓝布或白布,上边绘以水纹,遮住表演者的腿脚,即可表演。跑旱船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但均有唢呐和锣鼓伴奏,主要以舞蹈形象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表演者一般都是两人一组,即一人架舟乘坐,扮相多为婀娜多姿的女子;一人持桨划船,多为艄公、小丑或渔妇打扮。也有三人一组的,即二人架舟,一人划桨,名曰双人旱船。表演者均穿软底彩鞋,步履轻盈,灵活自如,表现船儿行进时,翩翩起舞的优美动作,恰似在水中漂流。

  跑旱船集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人物造型、表演艺术于一体,所以群众喜闻乐见。流行于临汾一带的跑旱船,让人可以不禁想起两则旱地行船的故事:一是传说帝尧长子丹朱不肖,当平阳惨遭水患,民不聊生,尧王忧心忡忡,夜以继日率领群臣救灾之时,他却勾结其狐朋狗友,抢坐渔民船只,笙簧鼓钟,聒耳沸天地荡游汾河,并以武力强逼渔民们将船拖上河岸,为他们在陆地上来回推船而寻欢作乐,名日“逆水行舟”。二是吉县黄河壶口,素有“水里冒烟,旱地行船”之说。《吉州全志》中载有:“渴马奔泉近,山雷震谷声,入中不见出,忽有云烟生”。“黄河滚滚人壶中,九折波澜此地雄,禹治功成留缺陷,往来舟楫一时穷”等诗词,说明壶口水险,来往舟船到此,必须登陆,绕岸从沙漠里向前推去再入水行船。(锡刚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