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现存古戏台近3000座。元代的临汾属平阳路,是元杂剧的发源地和繁盛之地。在临汾尧都区西北部,现存3座元代戏台,是我国罕见的一组古式建筑,他们分别是魏村牛王庙戏台、东羊东岳庙戏台、王曲东岳庙戏台。
元初,杂剧整套舞台演出体系已经形成,临汾魏村三王庙(又称“牛王庙”)元代戏台即在此时诞生。牛王庙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始建于宋,现存大殿3间,供祀牛王、马王和药王。牛王庙戏台亦称舞楼,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后因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地区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年)维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葺。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还保留着宋金乐亭旧制。戏台台基高1米,台身面阔7.45米,进深7.55米,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戏剧舞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平阳府发生八级大地震,当时的魏村牛王庙被夷为平地,唯独牛王庙戏台保存完好,震后只对破损部分进行了少量修缮,这与牛王庙戏台独特的建造工艺有关。清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有重刻《牛王庙元时碑记》,记载了建庙缘起、元时三王庙及戏台概貌以及当时祭祀演出情况。其云“今有乡赛二十余村,岁时香火益胜”,“其庙枕村之北岗,姑峰秀于前,汾水环于左,地基奕垲,栋宇飞,石柱参差,乐厅雄丽”,“至于清和诞辰,敬诚设供演戏,车马骈集”。这些都生动反映了元代北方农村戏剧演出的繁盛景象。(锡刚)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