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勤学是从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位子上退休的老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心里总是放不下,这可能是我们之间关系不一般的原故吧。
我与孙勤学的关系确实有些特殊,他是我的老师、领导、同事、长辈。
先说师生。孙勤学没有直接教过我,他是隰县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是地地道道培养教师学校的教师。我是临汾师范毕业在吉县桑峨中学做教师工作。1974年下半年,孙勤学作为隰县师范的老师和领导到桑峨中学看望实习的学生,有机会与他相识,见第一面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个子很高,黝黑魁梧,穿着普通,说话不紧不慢,语言表达十分准确,对人和气友善,就像一位有文化的庄稼人。我们之间交流虽然不多,因为同是师范毕业,从事同一职业,尽管年龄上大我十多岁,也有一种相见如故的感觉,彼此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随后多年一直尊称他为“老师”。他还是我从事行政工作的第一位领导。大约在1975年,我从教育系统调到吉县县委机关。孙勤学也从隰县师范调回吉县,被任命为县委宣传部秘书,我在宣传部当干事,他是我的直接领导。在一起工作了三年多,培养我入了党,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从他身上也学到不少东西,为我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再后来,我们成了同事。孙勤学先后担任过吉县政府办主任、县委办主任、政府副县长,最后是县人大主任。我离开吉县宣传部后调到组织部,先后担任组织部长、政府县长、县委书记,与孙勤学成为了同一时期、同一班子的同事,虽然年龄、性格、经历上存在差距,但相互配合非常默契,合作也十分愉快,在我人生历程中是一段值得回忆的历史。吉县是个小县,地方太小,我妻子最小的妹妹与孙勤学儿子是同班同学,自由恋爱结成夫妻,从辈分上说,应该称呼他叔叔,阴差阳错的又成了“亲戚”关系。
就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无论我离开吉县,还是他退休以后,四十年时间一直走得很近。经常在一起聊天叙旧,彼此间无话不谈。对孙勤学出身、家境、经历还是有所了解的。
孙勤学1942年出生在吉县一个叫段家堡的小山庄,离县城三十多里,只有几户人家,十分偏僻,他父亲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农民,以种地为生,家境十分贫寒。他兄妹仨人,在小妹妹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英年早逝,母亲改嫁后没有几年,继父也去世,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饥寒交迫的家庭。读完小后,寄宿在县城一个亲戚家里,他天资聪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中学毕业考试在全县名列前茅,被当时临汾一中录取,只因家庭困难上不起高中,才上了隰县师范。在隰县师范也是出了名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毕业后留校。结婚生子后,他妻子和一双儿女一直生活在农村,每年他还要利用两个假期回村里种地养家。后因家庭生活不便才调回吉县。我记得当时每个星期天,他都步行回家干活。国家供应的百分之四十的细粮舍不得吃,积攒下背回去给母亲和妻儿享用,1980年后,生活条件好一些了,全家才搬到县城居住。
孙勤学先后担任“两办”主任近十年,服务过多位县长、书记,忠诚可靠,规规矩矩,从不挑拨是非,闲言碎语,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取得了组织和领导的信任。他在人大主任岗位上工作时间比较长,每年在省、市人代会上和平时调研视察中,身先士卒,体察民情,大会和小组发言有理有据有水平,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在全市人大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市人大原主任陈长禄对他评价很好。
孙勤学为人朴实,克己奉公。在印象中,没有沾过公家的便宜,没有搞过特殊,没有享受过特权,甚至没有见他穿过西服、留过长发、染过头发,穿皮鞋也是后几年的事。多年来,一直骑一辆破旧自行车上下班。很少见在街上的饭店用餐,逢年过节不收礼、不送礼。一生中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辣椒、不用葱蒜,整天粗茶淡饭,他的邻居提起他,无论男女老少,皆几许称赞,说他不像个当官掌权的,没有一点架子,与我们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在大家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孙勤学有一个良好的家风。行善积德、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与老母亲一起生活了近三十年,吃饭一口锅里,睡觉一个炕上,端茶盛饭,问寒问暖,对老人非常孝顺。妻子身体不好,长年有病,生活自理困难。退休后,他既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又要关照多病的妻子,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劳动。他对一双子女要求严格,教育有加,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表现很好。2014年送走90岁的老母亲后,为了照顾孙女上学,他搬到临汾居住,本来有条件和机会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不料他没有这个福气。
记得去年春节过后,我们在一起闲坐,他说近期身体不适,出了正月要到北京检查一下身体,看一看病,说不准还要做个心脏支架手术。
我说现在条件好了,做这类手术,技术已经成熟,没有风险,几天就回来了。刚出了正月没几天,他儿子突然从北京打回电话说他父亲检查出急性血液病,生命垂危,已启程连夜回吉县。我听后很是震惊,怎么会是这样?第二天一早,就急匆匆赶到吉县,见到了早我一时到达吉县医院的孙勤学。当时他已经不能说话,十分吃力地睁开眼睛看了一眼,转过头就这样走了。这是我们最后的离别,也算送他一程吧。
孙勤学一生为人师表,敬业勤奋,知书达理,做事规矩。对组织忠,对老人孝,对同事亲,对子女严,真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教师、好领导、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也就是平时大家常说的“大好人”。可惜就是走的有点快、有点早了。原胜利(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