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专业恒温墙壁上晾晒麻笺。
7月15日,临汾市首届文化艺术品鉴交流会在市蓝色港湾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圆满落幕,百余种艺术品的集中展示让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大饱眼福。此次艺术品品鉴交流会搭起了临汾和北京文化沟通的一个桥梁,将临汾的文化通过北京的国际平台推广出去。其中,来自襄汾县邓庄镇下西梁村的“好古麻笺”让北京的艺术家们大开了眼界。7月22日,冒着三伏天的酷热,我们走近了“好古麻笺”。
采访车在开往下西梁村的柏油路上飞驰,打开手机上的网页搜索,赫然显现:麻笺,源于山西邓庄高档仿古麻纸,早在东汉永初年间(公元107)就已成规模,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明清时代,被指定为皇宫用纸,被文人雅称为“麻笺”。襄汾邓庄乃“尧师故里”之地,中国最古老的民歌《击壤歌》就诞生于此,其文化底蕴深厚。《襄汾县志》记载:邓庄麻纸“金元时为著名平水版画主要用纸”。我国流失海外的平阳姬家雕印的木版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四美图、平水版“赵城金藏”印本、《快雪时请帖》等多部留存至今的国宝文物就是用麻笺所作。在襄汾县博物馆,珍藏着的元代朱好古巨幅水墨”双虎”画亦是用麻笺所做,可谓稀世珍品。
来到山西古麻笺纸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孙建珍先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好古麻笺”以优质天然麻为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方法加工纸张,色泽光洁、纹理细密、吸水性强、柔软如绢,韧性拉力也很强,用来书写作画墨色不褪、虫不蛀、折不断,寿命长,属于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的化学药品,且要经过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整纸12道工序。加之邓庄水质独特,即便是同样的原料、同样的生产工艺,邓庄产的麻笺依然比别处生产的麻纸更胜一筹。
跟随着孙建珍我们走进了剪麻车间。为了保障原料品质的上乘,在堆成小山般的原麻原料里,当地有经验的老师傅正在一丝不苟地精挑细选着。这些挑选出来的优质原料经过蒸煮这个环节之后,进入碾压车间。在碾压车间我们看到,用来碾压的石头碾子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些原料经过千捶百凿地碾压后,才能进入最关键的抄纸车间。抄纸可是个技术活,我们看到抄纸的师傅不断地抬帘抄帘,一张张湿淋淋的麻笺初具雏形。
在起纸车间,有经验的造纸师傅们要将这些黏湿的纸一一分开,稍有不慎,就有破裂的可能,所以师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小心翼翼的。分开的纸还要经过晾晒这一关,来自安徽的女师傅动作娴熟地将一张张湿纸贴在专业恒温墙壁上进行两晾晒。晾晒出来的纸还要经过平整拣选,通过了专业验纸师傅一一测试过后才算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麻笺质量的上乘。
成品车间是我们探访的最后一站,看着一帧帧包装古朴典雅的麻笺,心头禁不住唏嘘感叹:这每一张纸,都是造纸人用艰辛的汗水浸透出来的。邓庄人造麻纸声名显赫于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享誉京、津、豫、陕、甘、宁多个省份。有史料记载,唐代以后,麻纸的生产地越来越少,而山西是当时北方手工麻纸的重要生产地之一。在三晋大地麻纸产业蓬勃发展之时,邓庄麻纸因品质高、珍稀华贵,被文人雅称为“麻笺”,又因其隶属平阳府,故又被称为“平阳麻笺”。日本文字文化研究所友人森田康敬还曾专程到此考察麻笺制作工艺。著名书法家卫俊秀曾撰文称:“邓庄麻纸胜宣纸”。近年来,濒于消失的平阳麻笺再焕生机,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纸乡邓庄也相继生产出多种品牌的书画用麻笺。而“好古麻笺”则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其上乘品质在平阳麻笺中独树一帜,深受书画大家的钟爱。
在近日刚刚落幕的临汾市首届文化艺术品鉴交流会上,北京的专家是这样评价的:“麻纸源于汉代,但到了最近几十年,因制作工艺难度大,以及宣纸书画纸市场的挤压,几乎绝迹了。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找了好几年的麻纸,所遇多为李鬼,这次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用好古麻笺的,经过检测,麻料含量的确达到了要求比例。没想到在山西民间还能找到真正的麻纸、真正做麻纸的人!”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