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情结 家国情怀
——刘合心“集外三编”序
李玉明
刘合心同志把他退休后写作的文章汇集成书,嘱我作序,我欣然应允。因为无论从工作关系还是从个人关系讲,我感到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于是就写下了这篇短文。
我与合心同志算是老朋友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运城地区担任县(市)委书记时我就认识他,后来他调到运城和临汾地区(市)工作,我们就开始接触了。特别是2002年初,我们三晋文化暨尧文化学术交流团赴台湾访问时,他任团长,我任顾问,一起切磋交流,朝夕相处,相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11年合心同志从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退休,于同年10月接任了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而此时我正在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任上,我与合心同志的工作交往就多了起来,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集外三编》以“三”为经纬,大体以题材、体裁为区别,收入作者40多篇文章。我翻阅书稿,感到有三点足以称道。其一,对历史文化的执著追求。合心同志写的书我过去也看过一些,这本书的内容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就是立足于晋南这座历史文化的“富矿”,深入开掘,缜密考证,而且成果斐然。尤其是对尧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在省内外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毋庸置疑,这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贡献。这是这本书的主要特点,也是这本书写作的重点。其二,亘久深沉的家国情怀。无论是儿时记忆还是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悟,抑或是对中华文明源头的探索,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他对家乡、对亲人、对祖国、对人民群众的挚爱之情。这种爱是深沉的、亘久的,是伴随着每篇作品而展现的,有时甚至穿越几千年、上亿年的时光。其三,娴熟自如的手法。对历史文化题材采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这本来就是难度较大的事情,但他的作品既体现了文体的写作规则,又颇多创新,不落窠臼,描写、评论、顺叙、倒叙,诸般技巧,随需而为,运用自如。作品的语言特色拙朴自然,直抒胸臆,正如著名作家张平所说“不粉饰但见其华美,不堆砌但感其厚重”。(《历史的星空》·《跋》)
合心同志在写作上之所以能够硕果累结,应当是由三方面的条件决定的:一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二是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三是具有熟练的写作能力。合心同志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长期担任市、县两级领导职务,而且勤于学习,笔耕不辍,他的作品正是以上三方面素质的集中体现。我在和合心同志接触过程中感到,他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致力于研究学问,每有所作、所获,都有喜悦和精神享受,这才是他生活的最大价值取向。
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合心同志在担任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这几年里既务虚也务实,组建了各县(市、区)的组织机构,开展了各种文化研讨活动,编辑出版了一批专刊、专著,给全省的三晋文化研究工作创造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在我们省还有许多和合心同志一样的老干部,在退休之后坚持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各级领导同志都应当发扬党的关心老干部的光荣传统,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
(作者系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