浍水长流通济桥

2016-11-16 11:22: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通济桥”位于侯马市新田乡南堡村南。浍河在此由东向西流过,通济桥横架其上,作为太风公路原来的必经之路,是沟通南北的要道。

  该桥的建筑年代不详,但是据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续修曲沃县志》记载:“浍水桥,即晋平公与齐景公相会地,今名通济桥,邑人行世缗等捐金重修”。

  该桥为镶边纵连砌置法。桥身南北长181.9米,东西宽7.6米,有7眼桥洞,整个桥体由砂岩砌置而成。桥底至桥面高度为4.6米,拱高3米。桥面两侧栏杆高0.7米,间柱高0.9米,柱头雕刻为八菱形。栏杆部位有阳刻的雕花、流云及人物等图案,相传有“七十个狮子、七十二个桃、还有四个挨打猫”之说。

  由于长期作为交通干道,整个桥体破坏较为严重,尤以桥面的栏杆部分尤为严重。通济桥历经后世捐修,是侯马向南的交通必经之处。90年代,侯马望桥街南的新浍河桥建成后,通济桥才卸去其历史交通重任。

  相传,春秋时通济桥是晋国国君接见各国诸侯的地方,有一年九月初九,晋平公和齐景公在这座桥上聚会。他们除商讨国家大事外,还互赠稀罕之物,晋平公以漫沙枣和茵陈相赠齐景公,齐景公便把齐国的红火热闹带到了晋邦。九月初九,正好重阳。浍河滩里林木茂盛,枝繁花香。晋齐二公端坐桥上,观看齐国的旱船表演。这种旱船用宫灯、彩花、绸缎装扮而成,尤其是夜间点上灯火舞起来,更为壮观。齐景公走后,就把人和红火热闹留在了晋邦。

  难怪时至今日,侯马一带山东人多,表演的旱船别有一番风采。它粗犷豪壮、热情奔放,伴唱的小调缠绵有情,委婉动听,活像一个山东大汉在撑船行进。后人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便把晋齐二公相会的石桥,叫成了通济桥。 (锡刚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