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

2017-03-22 11:06: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

——《平阳逸闻》序

刘合心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丁酉正月,当我翻阅卢玉龙先生的书稿《平阳逸闻》时,脑海里竟不时浮现出《清明上河图》的影像来:一书一图,反映的都是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景象,都是那样的真实生动、活泼简练!我甚至想到,如果以图为文,就可以写出一本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专著;如果以书为图,照样可以画出史上尧都平阳的风俗画卷来。

  为什么要作如是说呢?首先是实录。该书无论是写自己的家乡卫青故里青城村,还是写尧都区的河西、河东;无论是写村名探源,还是写人物故事,都是来自生活,言之有据,或为耳闻目睹,或作严密考证,即使是神话传说也是无一没有来历和出处。其次是全景。从纵向说,上至四五千年前的尧舜时期,中至西晋末年的刘渊迁都,下至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从横向说,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尤其是民风民俗,几乎无所不包,应有尽有。第三是生动。文章是语言的艺术。作者自小生活在农村,参加工作后长期做语文教师,特别注意向农民群众学习语言,特别注意学习作家作品里的群众语言,所以笔之所及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比如,“盼盼在败家”和“福香妈哭夫”两篇,纯粹是生活化的语言,使读者在情感交集中体会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此外,作者还注意向古人学习语言。例如,在《从杀鸡祭台说起》一文中引用了白居易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杜甫的“自扫雪中归鹿迹,天明恐有猎人寻”;陆游的“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向刀割自身?”这都起到了宣传爱护动物的良好效果。第四是明理。这本书的每篇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显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无不洋溢着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如作者以光绪三年大荒的惨痛教训告诫人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要珍惜粮食,“耕三余一”;从亢家兴衰的故事引出《尚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启示;从旧时乡村的“三声”(织布机声、读书声、孩子哭声),道出缱绻乡思。综上所述,《平阳逸闻》以尧都区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可谓尧都区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学习、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各具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而形成的,对地域文化进行具体地、历史地考察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我们临汾市是帝尧之都、中国之源,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进程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宣传临汾的地方文化是临汾人的应尽之责。从这样一种大的视觉来审视,就可以看出,卢玉龙先生所付出的努力是难能可贵的,他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大厦增了砖、添了瓦。

  卢玉龙先生年近八旬了,他在七十岁时自撰寿联:“终生培育学童,三尺讲台,一根粉笔,赢得天下遍桃李;老来退休故里,几间陋屋,满床书籍,阅尽人间无限事”。寥寥数语,他勾画出了一生的真实写照和人生感悟。作为社会的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到老年,其实如同少年、青年和中年人一样,有苦亦有乐,只是情形不同而已。最近,我看到网络上有一首《老有老的骄傲》的朗诵诗,它把老年比作自然界的冬天:“拥有美丽的春的记忆,热烈的夏的阅历,丰硕的秋的收获”,“没有了春天的幼稚,没有了夏天的浮躁,没有了秋天的忙乱,冬天是如此安详、淡定、逍遥”。卢玉龙先生笔耕不辍,老有所为,聚沙成塔,结集成书,这岂不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活法么?是为序。

  (作者系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