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昆仑云丘山

2017-12-12 22:16: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有歌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如果把吕梁比喻作一条龙,龙头何在?龙头即是吕梁最南端的云丘山。云丘山风光很美,春树葱茏,夏林苍翠,秋枫丹染,冬松傲霜,四时山花吐香,常年流水潺潺,这风光不是画卷,胜过画卷。从山麓起步,拾级攀援,一步一景,步步登高,直至山顶,一览众山小,可以说满目皆是新异的景观。似乎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庐山之奇,纷沓而至。看得人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慨,只恨目之所及有限,无法把这无限风光全收进来。不过,云丘山最佳的还不是自然风光,是蕴藏在峰巅沟壑里的厚重文化。

  云丘山最高巅曾经被称为昆仑山,今人叫做圜达昣。说到昆仑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青海和新疆的昆仑山。历史的趣味正在这里,往往最近一个出场的清晰在人们眼底,而上场最早的却远去了,先是模糊,后来连模糊的影子也淡渺了。云丘山这昆仑山的消隐,原因正在这里。

  昆仑,原本就不是个确定的名字,只是高巍的写意或代称。《集韵》中说:“昆仑,天形。”杨雄《太玄经》进一步指明:“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清代人毕 沅在注释《山海经》时说得更加透彻:“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看来,昆仑是高山的代指确凿无疑。

  昆仑是高山的代称,也是云丘山最早的指称。云丘山这高巍的昆仑,距离平阳最近。说到平阳,不能不说帝尧。帝尧将一个重要使命托付给羲和,羲和登上云丘山的峰峦来打开上天的奥秘。他身上维系着众生的希望,也维系着帝尧的重托。

  这希望和重托是一个目的,无外是让众生吃饱肚子。众生吃不饱肚子,最为不安的是帝尧,他自责,他汗颜。自神农氏尝百草起始农耕已经不少时日了,可是,吃饱肚子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若是那些粟禾再不稀稀落落、高高低低,而是密密实实、齐齐刷刷生长,众生哪还会饿肚子?只怪寒霜伤害粟禾,种早了,刚出芽,寒霜一下,禾苗死多活少,怎不稀落?那就种晚些,粟禾倒是使着劲儿生长,可是还没成熟,寒霜又猛然降下,禾穗遭打半死不活,无法结出饱满的籽实。自然,没有人说那是寒霜作祟,都以为是天神杀粟禾。羲和维系的希望和重托就是弄清上天的秘密,不要再让天神杀粟禾。

  承担这个重任的不是羲和一人,在《尚书·尧典》里是一个团队。团队分为四个小组,羲和只是一组。即便这个小组,史书的记载和人们的说法也有不同。在人们的口舌间,羲和是一个人,而史料里是羲氏与和氏。分别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帝尧命令羲仲, 住在东方的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团队的力量自然比一个人大,能够分布到东西南北,在同一时间了解清楚各个方位的不同情形。在我看来,云丘山就是一个重要观测点,何况这说法还有实物证据。

  紧邻云丘山的有个村庄名为高榘,高榘在古人眼里是观斗建、划分至、定历法的地方。今人,将榘和矩通用。矩,是规矩,是法则。把这规矩、法则和高联系在一起,莫不就是先祖在云丘山领悟了上天的法则奥秘?高榘村肯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也不必过多纠缠于高榘,还有更为亮眼的村落:东社、西社。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社”字。古人认为土地滋育万物,是自己生存的基础,普遍立社祭祀。社,逐渐演化为祭祀场所的代称。那么,东社、西社祭祀哪位神灵?回答是羲和。东社村遗有大清雍正六年的“重修羲和庙碑记”,上面镌刻着羲和的功绩:“钦若昊天,敬授人时,寅宾寅饯,东作西成,则惟我羲仲、和仲之釐工熙绩。”这正对应了《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而且,碑文中还能看到东社村曾有羲和庙与羲和陵。这庙殿和陵墓废毁的时日不久,年逾八旬的老教师裴永康还记忆犹新。羲和神庙在村北,坐北向南,占地约15亩。雄伟的大殿前有九间朝王殿,殿前分列着两座戏台。院中古柏参天,细的一人难以合抱,粗的数人勉强合围。庙园最后边有一个大冢,相传是羲仲之墓。大墓背后不远还有3座小墓,分别是羲叔、和仲、和叔之墓。这居然与《尚书》的记载如出一辙,不由人咂舌叹奇。这里的实物遗址,证明了云丘山观天测时绝不会是虚妄传说。

  如此看来,这东社、西社就是祭祀羲氏、和氏的神社。为何要在云丘山前建社祭祀?因为云丘山这个观测点离平阳最近,所以,就将四位功臣全都安葬此地。依凭此据,我觉得羲和登上云丘山这昆仑髙巅,历象日月星辰顺理成章。不知羲和在那高巅上如何观望日出日落?不知羲和在那髙巅经受怎样的酷热严寒?不知当上天的秘密被识破时他们是如何兴奋,只知道《尚书·尧典》简要的记载,帝尧与他们一起会商,最后得出探求的结论:“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五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将这结论翻译出来就是:“啊!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在纸上阅读,平常得难以动人。但是,跨越时空,回望历史,我们却会有一种血脉奔涌的激动!就是这看似平若静水的结论,却在开启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纪元。

  认识这个新纪元的价值,无需我辈饶舌。柳诒徵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里做过这样的评价:“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后世立国,以治人为重。盖后人袭前人之法,劝农教稼,已有定时。”简略的几句话,就将今日治国和帝尧治国的不同划分得泾渭分明。今日治国,要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帝尧则是安民,安民的办法就是解释上天的奥秘,认识自然的规律,并将这办法告诉万民,让他们适时播种、适时收获,人人都能吃饱肚子。这就是历法的意义,这就是历法的价值。历法的诞生,宣告了有种无收、广种薄收时代的过去。众生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乐业了!

  此时,再回味羲和观天测时的峰巅,那两个名字变得好理解多了。昆仑山,就是因为此山最高,最接近日月星辰,羲和才置身此地,仰望苍穹,揭示奥秘。圜达昣,那是得出观测结论后的欣喜赞誉。圜,《说文》里讲天体,《吕氏春秋》讲天道,《易·说卦》讲乾讲天;达,达到,或沟通;昣,是明亮。真真是明亮,是经过昆仑峰巅的观测,上天那深不可测的秘密被揭开了,愚暗的心灵顿时豁然明亮!

  云丘山,上古昆仑山,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在当今休闲观光时代,住在那仙山琼阁般的窑洞宾馆,探寻体味往日辉煌,无疑会让我们心胸洞明,眼界大开!

  乔忠延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