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传统工艺+现代技术 美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09-23 11:31:05 来源:多彩贵州网

原标题:【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传统工艺+现代技术 美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9月19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冠云牛肉的生产车间,了解冠云牛肉的制作流程。

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6年在全国食品生产展览会上平遥牛肉被评定为“全国名产”。冠云注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据了解,平遥牛肉之所以能千年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与它独特的加工方法和用料有很大关系,平遥牛肉的制作工序概括起来有五个字:“相”“屠”“腌”“卤”“修”。屠,用的是“平刀大拉法”,先在牛的脖颈上来一刀,割断两根主动脉血管,让牛血尽快喷涌,全部放尽。在瞬间宰牛放血的好处,一是不让牛血渗入体内,保持色泽鲜艳;二是使牛在屠宰前不过分受惊吓与紧张,防止了肌肉纤维迅速收缩而造成的坚韧。好的屠宰师,往往眼明手快,手起刃落,杀牛、剔骨、切割牛肉块,前后仅用一刻钟,那利索劲儿真如古代名厨庖丁再世。腌,把牛肉切成16块到20块,在每块肉上划几条刀痕,揉入盐,(现已用能控的食用盐加0.15%的亚硝酸钠取代,功能达到,香味依然)。然后放入大缸,再用当地井水浸泡,并用牛胃蒙住缸口。浸泡的时间也因季节而异,天热则短,天冷则长,一般说来冬季一月,春秋两季半月,夏季5至7天。煮,关键是要掌握好火候,正如当地俗语所说:“水深要把肉漫到,汤沸锅心冒小泡。”具体说,就是把浸腌过的牛肉捞出,用冷水洗净,再放入面口七尺、深三尺的镔铁大锅沸煮。不加任何佐料。水不能盛得太多,以刚把牛肉盖住为宜。初煮火大,渐次减弱,肉熟八成,把火焖住,使之慢慢熟化,一般每锅煮12小时,肉锅不加盖,漂浮在汤上面的牛油会形成自然的锅盖,既保温又透气,还能使牛肉中的腥味和水分散发。经过精心腌制,平遥牛肉就有了色泽红润,风味独特、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绵香可口等闻名于世的特点。最后再整修成形,去糟粕、留精华、入库待销。

冠云平遥牛肉继承了传统的加工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工精制而成。2008年6月,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来源:多彩贵州网 记者:杨婕)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