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古代零食“太平烤馍”

2014-09-26 08:1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襄汾县汾城镇位于临汾西南部,西傍吕梁姑射山,古称太平县,唐代为尉迟敬德的封地,故又称鄂公堡(俗称敬德堡)即今汾城镇。尽管经历过岁月的沧桑,但是这里依然留下了许多的古建筑、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其中,流传至今的民间美食“太平烤馍”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太平烤馍”,就不得不说其代表性传承人赵仙花、柴跟怀,其祖上至今居住在汾城镇(汾城镇原为古太平县)西门外古城墙边,与驰名已久的太平书院比邻而居,一直从事“太平烤馍”的制作和创新,选用优质面粉、佐料和面,按照一定的比例,秘制加工成为馅料,将馅料包进面皮中拓刻,用传统秘制的熏包熏烤即成,并且在传统工艺上再次创新,把“太平烤馍”的品种加以扩大,增加了应时应景、小孩过生日、满月专用的“油虎脸”,以及“炉篦”等。

“说起这门手艺,还得从当时的‘龙门书院’说起。”赵仙花说道。“太平烤馍”源自于古太平的“龙门书院”。相传隋朝时,有个叫王通的贤士在汾城(古太平)西门外(小疙瘩)建“龙门书院”。学生们自带干粮,吃饭时热水就馍(汾城人土话把馒头叫馍)。书院的大师傅把馍烤黄后,居然成了书院独特的干粮,好吃、耐放,别人争相效仿,有的家长心细,制成带馅的馍馍。书院的老师遂起名为:太平烤馍”。口口相传,太平烤馍”就成了古太平家喻户晓的美食。一些人去外地做买卖,带着做好的太平烤馍在路上吃。其代表性传承人赵仙花、柴跟怀的“太平烤馍”是一代一代所传承下来的。

“说起它的味道,那真是没得说,外脆里酥、外咸内甜、外干里软。”柴跟怀说道。太平烤馍具有消食开胃、软化血管、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湿止渴等功效。面粉中含有人体所需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钙、铁、钾、镁、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对气血肾虚、消化不良具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太平烤馍”以其传统的手工技艺和工艺 流程做出香酥可口、甜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特色食品。因其独特的外脆里酥、外咸内甜、外干里软的特点形成了它所具有的存放时间长、不易变质、便于携带的美食佳品。

“真的挺高兴,那时候知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让老伴买了鞭炮,庆祝了一下。”柴跟怀说。2012年,太平烤馍”的手工技艺,被确定为临汾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位老人喜极而泣,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

“太平烤馍”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交融,是古太平民间风俗、风情、美食文化的展现,它展示的不仅仅是古太平的美食文化,更是古太平的历史文华、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几百年来沉淀积累的辉煌成果,具有重要的美食价值和现实意义。

记者 郝海军 实习生 高望晋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