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咱临汾的古代孝子

2016-02-24 10:02: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支柱。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中国这样重视亲情和孝道。民国癸酉版(1933年)《临汾县志》载历代临汾孝子,读后可知古人孝道,令人感慨万千。

  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济熺被袭封为晋定王,食邑平阳,死后埋于吕梁山龙山脚下,是为晋王陵,即今之晋王坟村,俗称坟上。朱济熺之重孙朱奇溯,其父为河西顺简王,早死,时朱奇溯未满周岁。稍长,问父所在,不得知,即痛哭,刻楠檀木为像以祀之。母尝病渴(即患糖尿病),乃稽命祷天,俄有甘泉自地涌出,母饮泉病愈。母卒,谥“恭定王”,哀立宫墀,古柏忽生奇花,异味袭人,为至孝感天。

  晋王坟村又有一孝子,叫张思恭,性纯笃,事母至孝。光绪三年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张思恭自度不能保全妻子儿女,因典卖田产、家具,以甘味美食奉其母。妻儿饿毙,而母无恙。张思恭,因名恩义,思恭定王,堪称名副其实。

  马站村有一农民,名王达臣,家贫。母病思肉,无力买,遂割股作羹以进,母食病愈。里人达于宫,邑令给匾表彰其门。王达臣割股事母堪比介子推割股奉君,传为千古美谈。

  “二十四孝”载闵子骞孝顺继母故事,说是大雪纷飞之寒冬日,继母给二儿子装穿丝绵,而给闵子骞装穿芦花,被父亲发觉欲休继母。闵子骞哭道:“儿宁愿一人受冻寒,不愿三子受孤单。”从而感动父亲和继母。蒲剧“鞭打芦花”演的就是此故事。

  临汾亦有闵子骞式孝子。遆攀龙,遆庄人,继母虐待、咒骂,鞭无常。咸丰丙辰时,遆攀龙中进士,授广西知县,不就,继母病,遆攀龙煎汤药、洗衣物,和衣曲肱,不怕劳苦。继母殁,悲痛如生母。人皆以为其有闵子骞之风。

  河西北刘乡更有一千里负父尸归的孝子,名李国宗,其人其事传遍河西。其父以贸易殁京师,不得归。李国宗为人口吃,跛一足。右臂麻木,行必以杖。步往趸都门,负父尸,日行数十里。至直隶(今河北省)安肃,阻于雨,屋倾塌。主人意其必祀。孰料掘瓦砾视天,竟安然无恙,人皆以为纯者之感应。

  更为感人的是负母行乞的孝子王呆娃。其为西山花池坪人。家赤贫,母病佝挛。每行乞,必负之。得食,必先进母。有人嗤笑其“老呆娃”,王呆娃则曰:“呆娃在母腹,母不以为累,呆娃背母,安敢以为累?”又有一匐匍拜墓的孝子闫顺,其事尤为感人。闫顺,明代霍州人。自幼两足瘸,不能行走。永乐初,以缝鞋为生,奉养父母。父母终,附葬祖茔。手足拖地,延至临汾就食。每至清明节,必匐匍至霍州祖墓祭扫,往返三百里,不以为苦。五六年间,孝心如一。一日,至赵城地里铺,有人指而言曰:汝起而行,必不瘸矣。”顺如其言,果能起行,若素无瘸病。回视所指之人,杳无踪迹。人皆以为孝感所致,呼为“闫孝子”。

  上述故事感人至极。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们“孝”字当头,知恩图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世界有什么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深的呢?“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体现了人类最根本的人性和道德观念。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很难想象他会为集体和社会做出奉献,即使他很富有,也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鄙弃。在传承中华文明的今天,我们更应弘扬孝道文化。

  文/卢玉龙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