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南贾镇:真情润泽文明花

2018-08-27 16:48: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农家院子错落有致,大小街巷干净整洁,村内村外绿树成荫;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崇文重教根植民心,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集“颜值”和“气质”于一身的大柴村,在2016年、2017年分别被授予“市级文明村”和“省级文明村”。

  2005年,大柴村党支部书记柴风毅刚上任时,可不是这番光景。“村里垃圾粪便随处可见,小猫小狗满街乱跑,生活污水出门就倒,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找我调解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在柴风毅看来,要想改变现状,让村子文明起来,必须要内外兼修,“外用药”和“内服药”兼用。

  用“外用药”“清创”是第一步。在村党支部的提议下,大柴村的卫生实行“实名制”管理,村内大大小小20多条街巷被党员干部一一认领,有责任、有监督、有评比,落实起来也就能水到渠成。“有了自己的‘责任田’,任务就更明确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大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柴建良深有感触。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民参与卫生行动的热情也越来越浓,主动清扫房前屋后的路面,清运常年形成的垃圾,村内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观。“垃圾随手丢、脏水随地倒的现象没有了,不管什么时候来到大柴村,都和刚打扫完一样,焕然一新。”

  “外用药”的另一个作用是止痛,基础设施欠账太多是大柴村发展的痛。乡道万荀路的修通和提水电站改造是“消炎止痛”的开始。当时,18万元的专项拨款要完成两个工程是远远不够的,村“两委”干部就带头日夜坚守在工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想方设法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最终不仅完成了任务,资金竟然还有结余。

  从2007年开始,大柴村又先后投资80万元完成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自来水全部入户;投资70万元完成4000余米主干渠道建设;分别投资30余万元完成电管站和二级站机房改造;投资18万元实施村内绿化和通村路绿化;投资近8万元修建了村党支部和村委阵地;投资10万元修建了村舞台……老会计刘照星介绍,“我们大柴村一年一个大工程,每年都有新变化。”

  文明的创建,不仅要让街道变整洁了、村子变漂亮了,还要在提升精神状态、村民素质和文明风尚上下功夫。

  “外用药”缓解疼痛以后,更需要“内服药”来祛除病根。“注情入心”是柴风毅开出的一剂内服药。对于大柴村的党员来说,党支部就是他们的家,柴风毅就是“大家长”。每年正月初一,他都会带上全体村干部,去看望每一位退下来的老党员、老干部;有党员过生日,他就带着班子成员上门去道贺;若有党员去世,他一定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去送最后一程。柴风毅说:“只有让每位党员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情感注入的范围远不止党员。大柴村党支部为每名党员划了片区,党员们定期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村党支部会根据实际情况,派遣党员专门协调解决。“以前说让老百姓少跑腿,现在我们不用跑腿就能解决问题了。”大柴村的老百姓人人都能享受到来自党员的上门服务。

  “情”的注入,让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但一个村子文明的养成,“礼”应渗透广大“常住民”的骨髓。

  近年来,大柴村多次开设“道德讲堂”,聘请有国学造诣的专家学者,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教材,进行民族精神、礼义廉耻以及孝道教育;持续开展“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感染和教育更多的人,让文明的“种子”遍地开花、芬芳四射。近十年间,大柴村文明正在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二十四孝等宣传标语和版面随处可见。

  “吃完饭跑一圈,就都把标语看了、学了,不用专门背。”

  “我岁数大了,记性也不好,可天天路过,能看见墙上的标语,不记住都难。”村民们耳濡目染,感受到文明的洗礼和熏陶。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大柴村“两委”,甚至是每个人的共识。村民自发成立的书画文协会,已经连续15年在正月初五举办书法展,每年都会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来切磋书法,探讨技艺;村文艺宣传队每逢有重大节日,都有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歌唱新时代;在村“两委”和村民刘春澍老人多年的保护和传承下,濒临失传的大柴花鼓衰柳逢春、重现生机,于2017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为了让老百姓早日结束与煤灰打交道的日子,用上方便、干净的清洁能源,大柴村又主动申请清洁取暖改造,“煤改气”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对于大柴村来说,文明创建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只见起点,没有终点。(焦玉龙 王丽婷 张俊生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