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王兴:婆婆 公公的贴身“小棉袄”

2015-10-15 09:16: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隰县有这么一位孝亲敬老的好儿媳——王兴数年来悉心服侍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毫无怨言,用善良、勤劳和坚韧诠释了中华儿女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人常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而作为儿媳妇的王兴却是婆婆、公公的贴身“小棉袄”。现年29岁的王兴2009年从汾西嫁到隰县龙泉镇后,乖巧懂事,勤劳节俭,深得公婆喜欢,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8月的一天,王兴和丈夫刚回到汾西娘家,却接到公公的电话,说婆婆生病住院,被诊断为脑梗,虽然头脑清晰,但却丧失了吞咽、语言等多项功能,不能正常吃饭喝水、不能语言交流,浑身上下只有双手可以勉强动弹,夫妻二人连夜借了一辆车赶回隰县照顾婆婆。
    婆婆出院后,王兴考虑到公公年纪大了,丈夫的哥哥、姐姐们都有工作要忙,丈夫经营一个米线店,王兴就主动把照顾婆婆的事情担了下来。从此,婆婆的穿衣、梳洗、大小便、肢体练习,都由王兴亲自伺候,一日三餐也是由她做好,通过胃管给婆婆注射到胃里,虽然婆婆没有了味觉,她也总是变换花样,肉、蛋、蔬菜样样不缺,想方设法让婆婆的饮食营养均衡。
    婆婆出院之初,肢体勉强还有知觉,医生建议做一些恢复训练,王兴专门找人往院子里装了一副双杠,每天下午坚持让婆婆扶着双杆走路,有时婆婆怕累不想走,王兴就鼓励婆婆走,婆婆走累了经常会坐在地上哭,她有时也急的掉眼泪,但哭过之后还是会把婆婆扶起来让她继续锻炼。随着病情的恶化,婆婆的大便也成了问题,没有好办法,王兴只好用手帮婆婆往出扣,尽管如此,她依旧毫无怨言。最让王兴难受的是每次推着婆婆去针灸,婆婆的脸上、下巴上、脖子上扎满了针,哭的像个孩子,看着婆婆无助的眼神王兴也会流下心疼的泪水。因为要照顾婆婆,两年多来王兴几乎没回过娘家,偶尔回去一趟也是来去匆匆。每次看到父母恋恋不舍的表情,她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别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儿媳、好妻子,但我却不是一个好女儿。”王兴说。
    两年多来,王兴不仅没将患病的婆婆视为自己的负担,反而对婆婆的照顾更加细心了。“基本上已经有默契了,比如我妈要大小便的话,就是提前哼,妈你是不是要尿呢,我妈手指头动一下,就是尿呢,如果要是说没有那种需求,她的表示就是另一种手势。比如,我妈要吃药,到时间就给我指个二的手势。”王兴边讲边比划着婆婆的手势。
    王兴不仅把婆婆照顾的无微不至,对公公也是关怀备至。在伺候好婆婆饮食的同时,王兴还会变着花样的给公公做饭,一家四口人丈夫常年不在家吃饭,王兴经常一顿饭要做两次。照顾婆婆虽然辛苦,但家里的家务王兴还是料理的井井有条,公公想帮忙洗衣服、做饭,王兴坚决不让。王兴的公公上了岁数,还患上了胆结石,因为怕王兴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公公经常也守在家里,帮忙照顾老伴。但王兴却经常劝公公多出去转转,有事打电话就行。他说:“我爸(公公)当了一辈子老师,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好不容易退休了该享福了,但这几年由于婆婆生病,他又操心、又受累的现在也生病了,我不能让他每天呆在家里做家务。”王兴毫无怨言地为家庭无私付出,让身为丈夫的刘小勇在感动骄傲之余,更多了一份愧疚。“她把生活安排的相当好,家里的事情从来不用我操心,全是她安排了。什么吃的、用的她都舍得给家里买,自己却很节俭,衣服鞋子根本舍不得买,身上这件衣服还是4年前买的。我媳妇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而我却没有什么能给她的,我觉得挺亏欠她的。”刘小勇说。
    “说是儿媳妇,咱感觉那就不像儿媳妇,比女儿还亲。”“王兴这姑娘不仅乖巧懂事,还挺仗义,谁家有事都去帮忙。”“这儿媳妇真是不赖,一般儿媳做不到这一点,对婆婆像自己亲娘一样照顾。”说起王兴,邻居们没有不说好的。
    王兴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孝老爱亲的好家风,也为儿女做了好榜样。“我爸(公公)我妈(婆婆)照顾了我奶奶(丈夫的奶奶)20多年,从70岁照顾到90多岁,虽然我来这个家晚,可最后那两年,我是看到眼里的,我爸我妈就是我的榜样。”不善言语的王兴说道。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到子女,这在刘小勇兄弟姐妹四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虽然他们有的奋战在教育第一线,有的起早贪黑忙于生计,但一有时间就会回家帮助王兴照顾母亲,陪母亲聊天。
    好儿媳把赡养婆婆看成了自己的使命,她没有豪言壮语,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动人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赞歌。(马乐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