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籍老人回乡寻亲:70年姐弟情何时再续......

2016-08-11 09:52: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导读:我叫郭强,1947年5月1日出生,有一龙凤胎胞姐先于我出生,名不详……我想在有生之年见见姐姐,亦可慰藉父母亲在天之灵,还请大家帮帮我!鞠躬敬礼!”近日,一个寻亲帖子在隰县广为流传,但线索渺茫。8月5日,郭强特来本报求助,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提供有效线索,圆家人近70年的团圆梦。

  进军西北 不得已托养幼女

  今年69岁的郭强是一位祖籍隰县、来自兰州的退休老干部。据他介绍,他的父母都是“七七事变”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父亲原名马中俊,隰县五里后人,参加革命后改名郭秉,曾在牺盟会从事教育工作,后入抗大七分校学习,1949年随部队进军大西北,离开隰县时任隰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科长,后任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人事处处长;母亲张平,临猗县人,离开隰县时任隰县妇女委员会副书记,后任甘肃省兰州市二轻局副局长。

  1949年初,郭秉夫妇随军西进。当时,郭强未满两岁。由于情况不允许,只能带两个孩子,而郭秉夫妇有三个孩子,第一胎是儿子,第二胎是龙凤胎(其中的男孩是郭强,女孩就是郭强要找的姐姐)。万不得已,由组织安排,郭秉夫妇将体质较好的女儿托养在隰县七里脚村(今属龙泉镇)一户人家,男主人名叫栓柱(音)。

  郭强介绍,直到1949年11月,父母带着他和哥哥随西北野战军到达兰州,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全家人在兰州安顿了下来。

  难以瞑目 一直没找到女儿

  郭秉夫妇始终没有忘记留在老家的女儿。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郭秉夫妇曾致信隰县县委,询问孩子可否领回,没想到却得到一个令他们悲伤不已的回复:孩子没了。”在那个缺医少药、生活艰难的时代,经常有孩子夭折,郭秉夫妇认为女儿真的不在人世了,就未再深入寻找。

  但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整党外调时,外调人员在隰县相关记载中发现,郭秉的档案中有一个女儿曾被留在县里寄养的记录,遂即询问其下落,负责接待的领导答曰:当时讲孩子没了是指找不到收养人,并非孩子死亡。”这句话又点燃了郭秉夫妇寻女的希望,他们曾多次问询县里可否帮忙查找,并亲自回来几次寻找女儿,但由于栓柱不是七里脚村本村人,孩子送养不久后就失联了,虽经多年多方寻找,均因时间太长而无果。

  到兰州后,郭秉夫妇先后又生了4个孩子,虽然儿女绕膝,可是,留在家乡不知所踪的女儿成了他们最大的牵挂。从青丝找到白头,托亲问友,一直未能如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两位老人带着遗憾先后离开了人世。

  长大后,郭强在兰州上了大学,学的是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后学军二年,1971年被分配到中科院兰州分院,工作多年后负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为了解决开发新产品的资金问题,兰州分院与当地银行联合组建兰州科技银行,是国内首家同类性质的试点银行,隶属于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之后退休于银行。

  如今,郭强已经退休10年,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等着我”寻亲节目,他心里重又燃起了寻找姐姐的念头:父亲上抗大七分校时读过的书和母亲宣传抗日用的月琴还在,可是,他们的心愿未了,我和姐姐是同胞,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找到姐姐,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慰藉全家人的思念之心。”

  线索中断 还是没姐姐音讯

  然而,不巧的是,由于摔伤了腿,郭强没能立即来到隰县,不得已,他先在网上发出了寻亲帖。让郭强意外而又感动的是,看到他的寻亲帖后,从北京来吉县支教的志愿者三次从吉县到隰县帮他查访;共青团隰县县委、隰县广电局、妇联、图书馆及民间机构的志愿者们多方查找,帮他寻找知情人,个别商业公司也积极加入寻亲的行列。

  在寻访的过程中,郭强了解到,有一家情况很像,老太太是收养的,今年69岁,但细问之下,情况大相径庭,她的父母是晋绥军的军官,本人生在隰县,她还知道自己的接生婆是谁,但是,郭强知道自己是在吕梁市的交口县出生的,这个“姐姐”显然不是自己要找的人。

  还有另一个老太太也是被收养的,甚至她的养父也叫“栓柱”,然而,她的年龄却是74岁,说是1944年出生二三十天就被送到养父家了。

  随着线索的汇集,郭强的心一次次激动,又一次次失落。然而,因为血脉相连,骨肉至亲,郭强仍然抱着一线希望,四处奔走。

  郭强心有不甘而又一筹莫展,于是,他从隰县来到本报求助。

  七十年血缘再续,或许就在您的一个信息或一个电话,如有知道有关线索者,请与本报新闻热线400-018-0357联系。爱心相伴,携手同行,为郭强老人寻亲圆梦,你我共同努力。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