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纪实

2016-12-05 10:01: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走在隰县的大街上,紫川河擦城而过,清清的河水中,隰州大酒店等高楼林立,倒映其中。连续5年“山西省十佳卫生县城”的称号名不虚传,县城大街干净整洁,公厕等基础设施布局合理,沿街的广告牌及墙体喷绘,让游客在感慨这个“中国好人县”好人事迹的同时,心里增添了几分亲切感和安全感。

  被列入全国全域旅游试点县,对于隰县来说是一次机遇,然而如何有效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全域旅游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第一道“障碍”。今年以来,该县主动出击,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层次推进,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11月18日,该县与山西西子文化旅游公司签订协议,预计投资6.7亿元,建设紫荆山综合旅游开发项目;11月20日,该县电商扶贫大讲堂开课,开启了该县精准扶贫新模式……

  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隰县瞄准创建小西天佛教文化旅游和玉露香梨文化旅游两个“龙头”,全力打造“悬塑艺术之都”和“金梨之乡”两大旅游品牌。“明代悬塑”着力突出“悬塑妙境,心游灵隰”这一主题;“金梨之乡”着力突出“中国梨博园,生态大观园”这一主题,经过倾力打造,使其成为隰县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符号,带动全县旅游业大发展。

  小西天作为隰县佛教文化的龙头,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该县以其为中心,拉大景区框架,南与沿线正在建设的温泉、度假、养生区相衔接,北与瓦窑坡垣面相连,全部规划为小西天景区,建设观赏区、养生区、体验区、采摘区、农家乐院落、瓦窑坡春秋墓葬遗址展览馆等特色旅游景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作为中国金梨之乡、酥梨之乡,隰县以“梨”为视觉主体,将梨的形态、文化等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在梨博园或小西天养生景区附近建设梨博馆,开发梨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梨文化主题养生产品等,从梨的渊源、传说、故事、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展现梨文化主题。在阳德垣万亩玉露香梨基地或梨博园举办梨花节、梨王选拔赛、梨园果蔬采摘、梨树认领、邀请知名专家对梨进行认证和评定、申创吉尼斯纪录、开发梨文化主题餐饮等活动,让游客进入隰县就能看到、触摸到该县厚重的文化,使城市环境、景区环境成为游客了解隰县的窗口。

  隰县遍布红色革命文化,晋西南省委驻隰县上庄,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先锋军总部路居义泉,晋西事变第一枪在谙正打响,东川一条线连接晋西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可作为该县红色旅游路线。在这条路线上设置情景表演区,可邀请名导演对红色革命情景进行编排,也可将隰县的响铃高跷、秧歌、八音会、转九曲、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起来,由附近村民或固定文艺团队进行表演,与红色旅游景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情景再现、互动参与、寓教于乐的效果。

  同时,隰县将扶贫和旅游相融合,在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前,对贫困村进行了摸底排查,全县共有扶贫村79个,其中,上报省局具有可开发乡村旅游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村庄35个,录入国家旅游扶贫数据库中的有29个。在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后,该县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乡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突出乡土特点,确定开发5大重点乡村旅游品类,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在下李乡、陡坡乡、黄土乡、寨子乡等具有山区黄土丘陵地貌特征的山区贫困村,该县利用其独具北方农业特色的生态环境以及乡村农舍、农耕景观,开辟体验式试验农田,形成原生态乡村慢游产品;以午城桑梓村为核心区域,建设规模农业和观光农业基地,引导发展成片种植的农业观光带;以小西天、梨博园为依托,在凤凰山周边区域和梨博园附近,大力培育乡村度假产品,打造乡村酒店、乡村俱乐部、乡村度假综合体,建设乡村休闲度假区,满足不同层次的乡村休闲度假需求……不久的将来,一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展示在人们面前。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