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多举措构建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2018-07-31 09:10: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去年以来,隰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村企联建、强村富民”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构建村集体同群众之间利益联结机制。

  坚持村社合一、交叉任职的原则,全县97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农村股份经济联合社,设立股民代表会议、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实现了村级组织同股份经济联合社的高度融合。对村集体原有资产资源资金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有效整合,全部入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依托当地优势企业,整合各村产业扶贫资金,统一注资,折股分红,联营联建,搭乘企业技术、销售的顺风车,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农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组建专门产业工人队伍,吸收本村富余劳动力和动员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加入,实现了在村集体就业、在家门口打工。

  建立村集体同群众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对村集体经济纯收益建立“4321”分配机制:将村集体纯收益的40%用于全体村民二次分红,使群众真正分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真金白银的实惠;30%用于发展村内公益事业,改善水、电、路、网、校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公益公积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10%用于扶危助残济困,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大病患者,照顾孤寡老人,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等现实问题。

  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该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路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发展产业增收型经济,围绕梨果主导产业,将村集体耕地和农户流转入社耕地统一栽植玉露香梨树,同时在果园发展低秆作物和家禽养殖等林下经济。上友村将290亩集体耕地发展为玉露香梨密植园,五年进入盛果期后每亩纯收入1万余元,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可收益300余万元。二是发展资产盘活型经济,自主经营或对外租赁股份经济联合社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在城中村、城郊村重点发展门店租赁或物业管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城关村通过开发住宅小区、新建门面房,每年门店租赁收入60余万元,50余名失地村民安排从事物业管理。三是发展混合经营型经济,将股份经济联合社的资产资源量化折股,参股经营稳健企业,定期按股分红。下李乡整合9个村的产业扶贫资金,依托临汾常兴农贸公司技术指导,利用集体土地重点发展食用菌产业,并相继开发出12个“长寿”系列品牌。均庄股份经济联合社注资102万元,入股隰县农富乐种养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对牛谈情”项目,购买肉牛150头,实行全程代养、统一经营、封闭管理、定期分红,村集体年增收28.5万元。四是发展劳务创收型经济,股份经济联合社下设劳务部,凡在本村实施的项目工程,由股份经济联合社出面对接项目单位,实施退耕还林、小型基建、材料运输等工程。另外,有组织地为果农大户提供果园修剪、打药、套袋、采摘以及代种代收等有偿专业服务,实现集体盈利、个人增收。五是发展产业延伸型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展配套服务。目前全县15个村新建了果品恒温库,5个村新建了果袋厂、果筐厂、纸箱厂等企业。六是发展光伏收益型经济,依托国家光伏扶贫政策,兴建村级光伏发电站,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全县99座村级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每座年增收12万元。

  通过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村企联建、多元发展,隰县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大了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深化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双推进,为决战脱贫摘帽、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张瑞强 张翔 刘磊)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