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王小庚) 县级关工委处于关工委工作体系的最前沿,是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线指挥部”。一直以来,隰县县委、县政府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置于全县工作大局中,初步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成员单位垂范、县直单位配合、关工委积极作为、社会团体融合、志愿团队共建、各界广泛参与的“大关工”格局。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关工委工作会议上,隰县关工委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县(市、区)关工委”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县(市、区)级单位。
隰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立足这一资源优势,隰县关工委先后开展传承教育活动8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达一万多人次。在此基础之上,隰县关工委把“中华魂”读书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有机融合,在全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寓红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效果显著。
“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要有充沛的体能营养,又要有丰富的精神之钙。因此我们一手抓思想教育和经济救助,一手补足精神之钙,扎实深入开展了‘中华魂’读书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隰县关工委主任解绍亮告诉记者。
在建立长效救助机制、确保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隰县县委要求党政领导和县直机关单位、企业以上率下带头救助特困儿童,全县共有68个单位和个人参与救助关爱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外省外籍爱心人士和隰县籍在外工作、曾在隰县插队的58名热心人士也投身其中。截至目前累计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受助对象12000多人。
围绕“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隰县关工委逐步健全完善和理顺关爱弱势青少年群体救助机制,先后为58名孤儿和事实孤儿办理每月600元的民政救助手续,为385名考入大学的困难新生联系到320多万的扶助资金。
隰县关工委还建立了实用性救助机制,发动机关、学校、工商户、小企业为孩子们捐款捐物;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建立了88个校外辅导站,创办了29个儿童管护中心;创建了农村“双带”青年培养机制,对农村带头致富与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青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青年开创创业园。
为把“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落到实处,隰县关工委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优秀家风家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装饰于橱窗版面,描绘在走廊墙壁,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丰富下一代教育内容;为深化传承红色基因教育,隰县关工委先后开展了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故事会、演讲赛、征文选、书画展等系列活动,征集优秀书画作品400多幅、征文280多篇;在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中,隰县共聘任红色宣讲员389人、五老校外辅导员288名、优秀家风家训宣讲员23人,在全县青少年中形成了感党恩、颂党恩、跟党走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