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三年:让创新蔚然成风

2016-01-21 19:42:28 来源:新华网

中国网1月19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在“十三五”时期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引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通过梳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三年来取得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重大成果,能够看到一张“创新贯穿一切”的“改革路线图”,从而加深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和路线的理解。

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在陕西延安杨家岭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习近平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作为理论创新的新任务。“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着动力、支撑和保障。

通过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细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出对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新拓展,成为指导“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新的圭臬。

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创新。

围绕如何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论断揭示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总抓手、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等,成为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对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提出了要求,为当代条件的党建理论做出了创新,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动力。

制度创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强调:“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动的体制环境。”归根到底,制度创新的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年来,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通过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政府权力清单以及政府责任清单,有效厘清了政府与市场关系,大幅度“简政放权”,市场主体的活力越来越充分地得到激发。

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塑市场微观基础的举措,以及联通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成为助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级火箭”。

通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获得了新的“推进剂”。

这三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新的国际金融机构,不断为中国增加新的制度性话语权。

科技创新:转换中国经济的动力源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习近平说,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三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神舟飞船、高铁、量子通信……中国增添了许多张代表着“硬实力”新名片。高温超导、中微子震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国在越来越多基础科学领域步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十二五”期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到54%,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的引领与支撑。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在《中国制造2025》的引领下,中国制造正在朝着“中国智造”飞奔。全面小康的中国,将是引领世界的创新驱动型国家。

文化创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这三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三年来,随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文化开放水平的提高,国产电影、电视剧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新亮点,孔子学院正在日益为中国人民扩大着“朋友圈”,而智库则成为中国在全球“软实力”竞争中的“新王牌”。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声音正在改变世界,并增加着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作者贾晋京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部主任)

     

责任编辑:巩鹏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