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乡宁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和全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具有“煤乡”之美誉,过去煤炭在全县经济中的占比超过90%以上。近几年来,随着煤炭市场持续低迷,昔日的“黑金”转眼让经济压力重重,借助于煤炭转型也是举步维艰。面对如此困境,乡宁县调整思路,转变观念,跳出煤炭求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民间资本优势,招商引资,借鸡下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新兴的小微企业崭露头角、陆续崛起。日前,笔者深入乡宁县各乡村,在青山绿水之间,通过一个个小微企业,探寻这股源自民间、“扎根”在黄土高原的新生力量,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活力。
逆境求生 顺势而为
如果不是3年前的毅然回乡,安赵根还是太原某文化传媒公司的老总,过着都市里的体面生活。2012年,安赵根一头扎到黄土地上,领着光华镇好几个村子的老乡搞起食用玫瑰种植,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一年,山西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刚刚结束,煤炭经济开始降温。然而,人们挖资源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要想让多年来“来钱容易”的农民跟着自己,从已经被弃荒的土地里刨食吃着实让安赵根费了一些脑子。
“乡宁大部分农民确实富了一阵子,但是生活品质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乡村面貌也没大的变化。”安赵根说。为了让老乡认识到差距,他带领数十位当地农民到北京、太原等地考察新农村、农村新产业,之后在村里放多场电影,通过专题片向农民宣传种植玫瑰的前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缺口终于从陡坡村打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加新民带领农户一下子种了200亩玫瑰。安赵根向农民提供技术、苗木,并且在初种的前两年,每年一亩地予以补贴400元。第三年开始,一亩玫瑰大约能够采收300公斤到500公斤,按照3元一公斤收购,可以给农民带来四五千元的收入。
有了陡坡村的示范,附近的七郎庙村、坪坡村的多个农户也纷纷加入,种植面积一下子发展到五六百亩,有100多个农户加入玫瑰种植合作社。直到现在,安赵根还时常收到农户加入玫瑰种植合作社的请求。
在抓种植的同时,安赵根开始抓后续加工,他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形成了玫瑰膏、玫瑰液、玫瑰茶等多个产品,并且同旅游、休闲、采摘、养生融为一体。去年,安赵根玩起了“互联网+”,仅玫瑰产品就卖出了一百多万元。笔者发现,安赵根的商业计划设计好要走的每一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很多煤老板的粗放转型形成鲜明对比。一百多万的投资虽然紧紧巴巴,反倒让企业练就了逆境求生的能力。
巧借外力 华丽转身
光华镇是乡宁县的东大门,交通便利,煤炭经济发达。当地农民早年依靠煤炭运输赚了不少钱。如今,煤炭产业的低迷使得越来越多的运输户退出经营。今后怎么办?2012年,担任七郎庙村党支部书记的成胜堂开始琢磨。
此时,被给予无穷遐想的一个富民产业——经济林双季槐米树进入大家的视野。每亩栽植双季槐米树100株,3年见效,亩均收入可达1000元;5年进入盛产期,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如按规划3-5年完成1万亩,仅槐米一项全村收入可达5000万元。经过县林业局组织专家论证,利用沿河两侧荒山荒坡和弃荒地发展双季槐米,不仅可以绿化荒山,而且能够利用土地富农、强农。
作为一位曾经从事煤焦产业的企业家,成胜堂用自己的积蓄先行垫资千万元进行土地平整、购置树苗,多次召开村民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一起干。为了解决大家的 后顾之忧,2014年成立了乡宁县农家福双季槐米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公司给农民平整土地,提供技术、树苗,农民自行栽植、管护,公司以保护价回购槐米。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形成13个大户、237个小户,种植面积达到5300多亩的双季槐米种植基地。按照计划,后续槐米深加工配套设施也将随之建设。如今,不少槐树已经开始有了产量,两三米高的槐树整齐排列在昔日的秃山上,十分壮观。
一位“煤老板”的投资,启动了一项涵盖4个自然村、3000余户农民的富民产业。
较大的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力的资金投入、有序的村民跟进,让这个产业在外力的作用下从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上,外部刺激赢得内生动力,一个人的转型使得3000余户村民华丽转身。
点滴成溪 “春雨”滋润
金秋,从临汾、运城的汾河谷地选择任意一条道路进入乡宁,青山拥抱耕地,凉风习习。因为山高、土厚、林密、沟深,形成了湿润的局地气候环境。没有了曾经的肆意开挖,昔日被遗弃的农田重新长出庄稼。
这里是优质长山药的传统种植区,因为毗邻吉县,乡宁西部地区生产的苹果与吉县苹果没有区别;因为海拔落差大,多种小杂粮口感醇厚……如今,连同政府官员都在遗憾因为煤炭的开采使得乡宁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煤炭替代性产业。
情况就是在这样的全民遗憾中开始变化的,人们渐渐发现,被迫脱离煤炭行业后,乡宁很多乡村依旧大有可为。
成立于2012年的乡宁县福兴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正是抓住当地气候适宜的条件,通过努力一举成为全市最大的獭兔养殖基地。行情好时,数十个农户每户每年靠养獭兔可以赚到一二十万元,而公司的收入每年达到数百万元。关王庙乡剑泉花菇合作社早在2007年就已经成立,但直到2012年告别资源为王时代之后才有了实质性发展。到目前年种植香菇11万袋,产新鲜香菇30万公斤,销售收入300万元,实现利润80余万元,户均达10万余元。同样是依托关王庙乡的山水,西村5户农民首先兴办立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共投资110万元,建起了存栏绒山羊300只的养殖场、存栏14000只的肉鸡养殖场和存栏4000只蛋鸡的养殖场,年收入达到200余万元。在其带动下,今年该村又有7户农民办起蛋鸡养殖场,10户分别开始獭兔养殖、生猪养殖、黄牛养殖和核桃种植,全村兴起了种养创业热潮。
如今,武云养鸡、赵垛生猪、金尧园食品、恒昌源水产、王智民蜂蜜等在乡宁已经小有名气,再加上老牌的戎子酒庄、通洋紫陶、翅果油等,小微企业已经成了乡宁立足“三农”、面向大众的中坚力量。
为了把这股源自民间、“长”在泥土的转型力量、创新力量、创业力量用好,帮助其健康发展,当地政府连出三招——搭建平台、培训人才、金融支持。2013年,“乡宁县中小企业服务网”上线,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并随之建立了6个小微企业服务站,把服务送进企业,送到车间、地头。今年,推出了旨在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人才的“春雨”计划,多次组织集中培训。为了解决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瓶颈,当地政府和乡宁农商行一起推出“惠商贷”。政府初次投入风险补偿金500万元,而乡宁农商行的业务应不低于政府投入额度的10倍。今年前7个月,已经为10户小微企业累计贷款1350万元,没有产生不良记录。
乡宁小微企业破土而生,在“春雨”的滋润下,借助“惠商贷”,点滴的力量正汇集成溪,形成一支乡宁县资源型经济生态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师耀泽 曹东平)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