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地激活 让大地增氧 促农民增收

尧都区3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2015-07-28 09:46: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山西日报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李永秀 肖卉)“这株树去年结了200颗核桃,今年就结了803颗!”7月9日上午,尧都区蟒王村村民杨小胎在自家核桃园里一颗一颗给记者数着核桃树上结出的果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尧都区正在建设的3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激活了农村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共赢。

    在尧都区一平垣乡料江村,记者见到了干部群众探索出的“以猪养池、以池养肥、以肥养地、以地种果、以果增收”无公害循环发展模式。该村农民田满仓家的8亩核桃树,近3年通过高接换优,走猪、肥、果循环发展之路,去年收入6万元,每亩核桃收入达7500元以上,人均核桃收入达1.5万元。蟒王村有15个自然村,1200亩耕地,核桃栽植达到全覆盖。村党支部书记郭保宝带头成立了迎福达合作社,打造“道清香”无公害核桃品牌,不仅解决了本村核桃销售问题,还安排了十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尧都区属于煤炭资源大区。前些年,煤炭及相关产业对当地经济贡献率达40%以上,“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曾给当地农民带来大量的就业赚钱机会,人们跑销售、供配件、搞运输,还有的就地开饭店、浴池、超市等,收入都比较可观。但是2010年煤炭资源整合后,由于煤矿停产进行升级改造,很多山区农民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形成了新的贫困人口。如何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关系,夯实农民增收产业基础,实现“黑色”向“绿色”转型,就现实地摆在了尧都区干部面前。

    尧都区总面积1304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到一半以上,发展特色农业具备独特条件,但要马上改变老百姓“靠煤吃饭”的惯性思维却不易。2011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做出建设3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工作部署,在政策机制、优良品种、科学管护上搞突破,配套出台了“政府出钱、百姓受益”的两项新政策:一项是苗木扶持,每亩地栽33株,每株政府补助36元,每亩补助1188元;另一项是种植期土地补偿,政府每亩每年给农民补偿100元,连补3年,以此来调动广大农民栽植核桃树的积极性。

    2012年春季,建设3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攻坚战全面打响,区委书记赵志坚要求乡镇干部要懂、村干部要会、技术员要精,区、乡、村三级干部铆足劲大念“核桃经”,在全区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培训热潮。他们邀请我省首席核桃专家王贵现场技术培训90余场,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如今,180个核桃专业村,村村都有“土专家”,村村建有核桃科技示范基地。与此同时,他们选用了优质丰产的中林1号和辽核1号等苗木品种为主打树种,同时搭配7个授粉品种,以乡镇为主体,由营林公司、农村合作社、专业工程队技术栽植和标准化管护。层层签订责任书,一包三年,包栽包活保成林。区政府3年累计拿出2.6亿元,“真金白银”扶持核桃基地建设。

    历经三载春秋,尧都区核桃栽植面积由原来的4万亩发展到26.94万亩,成为全省核桃产业发展最快的县区之一,特别是曾经破败荒芜的采煤沉陷区,已经蝶变为满目葱茏的生态区,走出了一条由依靠煤炭产业到依靠绿色生态农业的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大气增氧,为市区环境质量提升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7月中旬,记者在尧都区农村采访时,所见所闻令人振奋。满山遍野的核桃树果挂枝头,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正在喷药、除草的果农满脸喜悦,田野里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尧都区核桃基地建设覆盖了山区所有贫困户,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一平垣乡卓里村村民张天虎说:“政府出钱栽树,村干部技术指导,就连留守老人们都学会管护了。”土门镇西头村村民张文增说:“核桃树是‘绿色银行’,家里有几亩核桃树,咱老百姓娶媳妇盖房就不发愁了。”    据尧都区林业局测算,30万亩核桃进入盛果期后,亩均收入至少7500元。届时,项目区20万农民人均年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