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生产总值突破225.9亿元 经济指标居全市第一

2016-03-10 10:04: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尧都区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4700年前,中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帝尧曾建都于此,素有“华夏第一都”的美誉。全区现辖8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乡镇372个行政村,总面积1316平方公里,总人口97万。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尧都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困难中寻出路,在发展中求突破,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发展。

  把握区情 六大战略成效显著

  近年来,尧都区委、区政府把握区情,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发展定位上,确立了建设“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山西绿色崛起引领区、临汾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社会和谐样板区”四区建设战略定位;在发展方向上,提出了“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规模化、区域城镇化、社会和谐化、环境优质化”六化目标;在发展举措上,提出了“大改革推进、大创新突破、大招商引路、大园区承载、大项目支撑”五大举措和“工业强区、龙头带动、多元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开放、协调推进”六大战略;在发展路径上,提出了“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以园区化的理念抓工业、以品牌化的理念抓三产、以特色化的理念抓城建、以生态化的理念抓环境”五大理念。在此基础上,尧都区以创新为动力,全面创新项目包联机制,组织实施了“百项千亿”重点工程项目。整合国有优质资产,由区投资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27亿元,全省首家PPP项目落地尧都,成立国有经济建设投融资公司,累计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近30亿元。运用现代融资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滨河东路南北延、五一东路拓宽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同时,企业上市融资取得新突破,澳坤量子、光宇半导体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走出了一条“破解资源型经济架构困局”的新路子。

  优化布局 区域承载能力提升

  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布局,区域承载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尧都区在东城启动了占地22.4平方公里的涝洰河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以108国道城市段道路改造工程为主的“五纵六横”城市路网工程,东城“一轴两翼”框架初步形成;在主城区和西城区,该区承担实施了秦蜀路南延、滨河东路南北延、滨河西路北延、景观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拉大了城市框架,奠定了“一城三区”核心位置;在城区和郊区,该区组织实施了尧庙镇乔村、郭村、刘村镇涧头村、韩家庄、汾河办盘龙社区、西街西关社区等一批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项目,推进了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特别是在产业布局上,他们实施了以奥特莱斯芭蕾雨、上东世纪CBD为重点的十大商贸工程,构建了环城商贸圈。启动了贾得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了新型工业集聚发展的新平台。组织实施了以30万亩核桃基地为重点的农业三大基地建设,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投资拉动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近年来,尧都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多亿元。随着尧都公园、解放路学校、职业中学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东城医院、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大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在农村,先后实施了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仙洞沟水库、末级渠系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治理等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全面完成,地质灾害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顺利启动,区、乡、村三级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建立。不仅如此,该区还坚持生态立区再造绿水青山,连续几年开展春秋大绿化,累计植树600余万株,绿化通道300余公里。扎实开展“美丽尧都6S行动”和乡村清洁工程,有序推进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全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了266天。

  民生唯先 城乡居民获得感提升

  近年来,尧都区始终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明显提升。在教育事业上,先后完成82所校舍安全改造工程、188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216所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和15所幼儿园新建改建工程,五一路学校投入使用,全区教育事业迈入新阶段。在医疗卫生事业上,体制改革顺利推进,16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药物制度惠及全区农村,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大幅度提升。在文化体育事业上,8个街道、17个乡镇、372个行政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全面建成,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投资1500万元并争取中央资金6500万元,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900套。全区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抓好第一要务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尧都区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辖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90.9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49.2亿元,增长了30.5%;固定资产投资由113.4亿元增长到254.7亿元,增长了12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9.5亿元增长到225.9亿元,增长了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9.3亿元增长到11.6亿元,增长了2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8359元和12324元,增长了75.6%和84.3%。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全市第一。(李永秀 周晓旭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