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戏台唱大戏
临汾新闻网讯 5月16日农历四月初十,尧都区魏村镇牛王庙热闹非凡。2008年6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牛王庙戏台,唱起了当地传统的地方戏。
“每年的这一天牛王庙都很热闹,汾河两岸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前来祭祀三王。”许多村民说,这一天是赶庙会的日子。
当天10时许,村民们举行了祭典祈福活动,魏村的威风锣鼓和传统腰鼓登场亮相,前来观看的群众为精彩的表演拍手叫好。
当天在元代古戏台登场的有我市青年眉户剧团和尧都区蒲剧团。首先登台的是青年眉户剧团,该团演出的是《乞丐与状元》的片断《教子》。尧都区蒲剧团演出的节目是传统折子戏《徐策跑城》。
威风锣鼓、老年舞蹈、少年腰鼓及村民自编自演的《福到农家》等节目一一登场,村民顶着骄阳尽享庙会的红火热闹。
据了解,牛王庙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曾予修补。庙内现存廊庑、献亭、正殿、垛殿等。正殿供三王(牛王、马王、药王),塑像俱存。牛王庙戏台从其木结构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
相关链接:
在元初的魏村戏台上,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设辅柱一,柱后砌山墙与后墙相连,两辅柱间可设帐额,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三面观看。元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特大地震,戏台倾塌严重,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古代戏台。戏台坐南向北,平面呈方形,宽7.55米,台基高1.4米,单檐歇山式建筑。四角立柱,前台两根石质角柱上,除雕有“莲生贵子”等花卉人物外,台左前角柱上刻“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次癸未季春石泉南施石人杜秀”,台右前角柱上刻“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月下旬九日立石”。戏台周身三面敞朗,仅后檐与两山后部砌墙,山墙约为山面总长的1/3。前檐和两山前部均露明,为早期戏台的固有形式。而背部及两侧后部封墙,还保留着宋金乐亭旧制。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