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5月22日上午,尧都区车站街办事处建设社区党支部利用双休日,把社区内有特长的在职青年党员、社区志愿者组织在一起,开展了为社区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免费上门理发的志愿活动。在建设社区,这样的活动已不算什么新鲜事儿。
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文菊说,他们通过组织志愿者、在职党员、辖区内的企业等社会力量,多次为社区内的困难家庭、独居老人家庭进行帮扶,用点点滴滴的爱心,给社区居民传递正能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温暖的阳光。
点滴小事 传播正能量
“谢谢你们常来看我,还帮我理发……”在建设社区一个小区内,75岁的李素芬老人连声向志愿者们道谢。在这个2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仅有李素芬老两口居住,李素芬老人身体有些残疾,主要靠捡破烂为生;老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远嫁他乡,小女儿还未成家,在本地打工。志愿者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第一时间与老人的女儿们进行了沟通,希望她们能多回家陪陪父母。
今年,建设社区在春节前的慰问活动和学雷锋活动中,曾组织社区的志愿者、在职党员、爱心企业为辖区内的困难家庭、独居老人家庭以及残疾人家庭送温暖。目前,在建设社区辖区内已经有许多爱心企业、志愿者和困难家庭、独居家庭结了对子,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赵文菊告诉记者,社区的工作就是由这些小事儿组成,别看事情不大,做起来也不容易。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有的家庭需要志愿者们给予心理上的安慰,有的家庭则是经济上不太宽裕需要大家伸出援手。比如,一个独居老人家的小狗病了,这时候,大家要做的就是帮助他医治小狗,在普通人看来,不过就是一条小狗而已,但是对这位独居老人来说,小狗就是他的牵挂、是他的家庭成员、是他心灵的慰藉。所以,做好社区里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传播出来的就是社会的关爱、政府的关怀,满满的正能量。
人人互助 服务常态化
这次活动中,尧都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郝慧锋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整个流程。郝慧锋表示,社区工作如果能把在职党员、社区志愿者和辖区的企业调动起来,社区工作做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去年,师大的学生有社会实践课要完成,校方就找到了当地民政部门,希望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小区,帮他们完成课外实践的学分。
“参加实习的这些大学生都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所教授的那些专业知识和社区内的群众艺术有一定的差别,本来社区里唱红歌的大爷大妈们很多,几天过后,反而没人来学了。”郝慧峰说,他们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赶紧和社区联系,查找问题。原来学生们都是抱着为了完成任务的态度在小区内教授一些专业知识,可这些内容并不能被大爷、大妈们所认可。经过一番沟通后,这些实习生也改变了自己的教授模式,积极参与到大爷大妈的队伍中。比如,有的学生是学种植专业的,居民就把自家的花搬来,向他们请教;有的居民把孩子领过来让大学生辅导作业……一个星期下来,大家都不想让这些大学生们走了。于是,社区就和学校成立了一个合作实习点,学生们定期来实习锻炼,社区的居民也有了“智囊团”。这就是一个被动的完成任务到主动服务居民转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目前,建设社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就是“两学一做”、三社联动”的一部分,通过一些服务活动,让党员和志愿者们都能找到活动载体,人人都能在活动中有作为。从去年至今,不管是志愿者还是在职党员、企业,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因为大家都找到了一个能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为社区服务的平台,从为居民服务的活动中不仅使辖区居民受益,也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