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枕头村:奋人心 暖心窝 真幸福

2016-07-28 10:12: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临汾有这样一个山村,连续两年被省、市评为美丽宜居示范村。该村富有“天然氧吧”之名,50万余株油松、柏松填满7000亩荒山;3000亩苹果种植,为全村2030口村民带来经济收益。田间35公里的路面硬化,彻底改变了农民每逢下雨变“泥腿子”的状况。这就是富有美誉的幸福之村——尧都区枕头乡枕头村。

  近年来在尧都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在枕头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枕头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产、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该村每年举办传统古庙会及文化旅游节。7月22日,该村的第五届传统古庙会及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有近十分之二的村民都参与到了团体节目表演中,他们眉开眼笑,乐在其中。

  旅游节首日,记者一大早从市区赶往枕头村。走进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壮观场景呈现出来了,村民们早早就守在这里,不愿错过旅游节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此次枕头村的第五届传统古庙会及旅游文化节周期为4天,在4天的时间里,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朋友及全国各地的朋友不仅能够观看到大型的蒲剧表演及文化基层行等文艺演出,更能观看到由本土村民带来的浓郁味十足的威风锣鼓、巧人秧歌、百人广场舞等等精彩演出。

  “威风锣鼓”奋人心

  当天上午10时许,枕头村第五届传统古庙会及文化旅游节在本土村民游街表演的威风锣鼓中拉开序幕。该锣鼓队伍从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出发绕行该村的主街道至枕头戏楼,全程500余米。每当锣鼓队伍往前行进一米,沿途观看的村民们鼓眼努睛,使劲伸长脖子生怕看不清楚。甚至有不少村民关掉了自家商铺,全程跟随其中。万人空巷般的街景在此刻出现了。

  当锣鼓队驶入枕头戏楼时,沿途跟随其中的村民及游客更是拥簇在戏台前等候文艺演出开始。上午11时,此时的气温约在38度,而高温天气并没有击退人们的观看节目的热情。大家伙遮阳的方式更是别具一格有的撑伞、带帽、头顶衣衫,而在最外围的观看者甚至带上了凳子撑伞准备登高望远看节目。

  “老有所养”暖心窝

  行走在枕头村,不觉让人感受到村民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说起为何幸福,70岁以上的老年人似乎更有发言权。在枕头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07人。只要年过七旬老人就可享受特殊待遇,全年免费吃午餐。不仅如此,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还为老年朋友们提供了象棋、健身等娱乐设施,开办了红歌、党章等学习班。每月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同时讲授健康知识。如果午餐后,老年朋友们觉得身子乏了,还能去专设的“老年宿舍”午休。

  “民有所居”真幸福

  在枕头村更为令人惊叹又觉羡慕的便是村民的“别墅新村”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截至目前,枕头新村建成二层住宅楼100余套,水电暖等后续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分配到户73套,入住63套。全村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山区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新建的枕头文化活动中心,文化舞台、广场,更丰富了群众文化的生活。

  “民声民意”现真情

  百姓的声音总是最真实的声音。在枕头戏台附近,记者见到了来自河底乡的村民刘小宝,他今天是首次带着家人来枕头村举办的第五届传统古庙会及文化旅游节。“我和家人参观了这里的村民文化公园,长150米的文化长廊,新建的枕头村抗战纪念馆(临汾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高达59米的宝和塔。这趟旅行真是有意义。以后的每届旅游节我都会来参加。”刘小宝如是说。

  枕头村民郝满盈更是对家乡的变化竖起了大拇指说,“我自豪我的家乡在枕头,我们村里有别墅、公园、活动中心等等特色景点。生活在这里远远望去都是绿树,多么宜居。而且我全家6口人都是威风锣鼓队的成员,也全部参与了今天的演出。这样美好的环境、加上连续5年的旅游节让我们觉得生活多姿多彩。总之,我为家乡点赞。”来枕头村观看传统庙会及文化旅游节,在观赏文艺演出的同时,游走在文化长廊、抗战纪念馆、云岭庙等景观时,不禁令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与村民的接触中更能体会到枕头村淳朴的乡村风情。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