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十八届六中全会刚一落幕,尧都区铁路社区党总支就第一时间组织楼栋党小组长上了一堂“微党课”。次日,小组长们便将全会精神传达给了辖区每一位党员。能够反应如此迅速,邻里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尧都区在促进全民共享、引领志愿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创新工作举措,拓展邻里文化新内涵,以新时期的“邻里情”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上水平。
由分散发展向网络模式覆盖,邻里文化在管理上创新发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刚搬进小区总担心联系不上党组织,没想到不久就被社区党支部接收。更意外的是,这里活动内容丰富,还建立了微信群,感觉真贴心。”谈及邻里文化,挂甲庄社区的曾秋花感触颇深。该区在培植睦邻卡、《邻里文明公约》、楼栋微心愿等特色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三网”升级服务,即利用社区网站、便民云平台建立提供基础服务的社区网络,运用微信群建立社区、小区、楼栋三级互动的沟通网络,吸纳维修、理发、医护等特长居民建立应急联动互助网络。大到传达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小到为独居老人送餐,现已逐步建立起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居民共享服务网,将原来单一分散的邻里互助模式通过网络整合,使信息传播、服务反馈等各方面互助反应全面提速,群众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居民间各类矛盾隐患显著减少。
由区域互助向公益服务延伸,邻里文化在功能上创新发展。解放路立交桥下出现了一支文明志愿服务队,在创建文明城市进程中,常会看到他们沿街清理小广告、制止不文明行为的身影。“我们是在三元社区一起生活多年的老街坊,社区把大家组织在一起互帮互助,现在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我们也要出一份力。”服务队队员张翠红说。该区深挖邻里合院而居、遇事合议出力的老城人文传承,将连续十年组建的基层邻里互助组织作为工作的外延触角,打破原有区域内居民互助的局面,更多地引导他们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大气污染整治等重点工作中来。类似以老邻旧居为基础组成的文明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增多、发展壮大,以群众发动群众、群众引导群众,实现了基层公益力量的有效整合。目前,全区以基层邻里互助队为基础,新组建文明、环保、交通、助残等8类21支公益服务组织,他们在城区重点工作中积极参与、相互融合,老城人文基因衍生的新邻里关系正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由崇德和善向优化环境用力,邻里文化得到多维度拓展。最近,县底镇翟村新建的活动广场上立起一面善行榜,记录着村中发生的好人好事,常有群众在此驻足观看。该村党支部书记说:“改变村庄面貌容易,改变精神面貌难,树善行榜就是要按照全区邻里文化建设的要求,把崇德善邻的精神搬到农村,为区域发展打造好的道德环境。”随着一批商贸产业项目即将落地,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当务之急。该区将城郊接合部作为崇德向善人文理念延伸发展的新阵地,相继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星级文明户选树等活动,全域打造善邻文化墙,同时让“邻里故事汇”巡讲活动走进农村,全方位营造农村崇德善邻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将善邻意识植根于群众的心灵深处,实现厚德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谱写新时代“邻里情”与老城发展同频共振的和谐音符。 (李艳庭)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