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民俗。小时候,总是在心里盼着过年,会有从头到脚的新衣服,会有平时吃不上的好饭菜。大红的灯笼、喜庆的对联、吉祥的福字,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震耳的鞭炮、绚丽的烟花、小小的红包都能化为我们的笑脸。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的,很多人感慨,年变了,年味变了,变得越来越淡,很少能找到当初的期待感,其实,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人们对过年的心理感受变了,而这种变化在50后、70后、90后、00后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带您去品味不同年龄人群的浓浓年味。
30后40后:过年就是全家团圆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春节,家住汾西县北街社区的郭树亮老人过得格外开心,不仅是因为多年没有在家过年的小儿子一家回来了,还因为在过去的一年,他们家喜事连连,有两个孙子考上了大学,一个外孙当了兵,新添了一个曾孙。老人今年81岁,和老伴育有五男二女共7个子女,有17个孙子。在老人看来,过年就是全家团圆。
郭家是个大家庭,过年保留了许多传统风俗,点火炉就是其中之一。火炉是由炭和柴火堆起来的,除夕当天下午堆好,大年初一天蒙蒙亮,郭树亮老人就要起来点火炉。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过年还点火炉,但郭树亮老人依然坚持,他说:“炉火旺,家就旺。”点好火炉后,老两口换上新衣,把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揣进口袋,等着孩子们来拜年。一直以来,郭家都保持着跪膝磕头的拜年传统,老两口坐在院子中,下面儿子、孙子、曾孙依次排开,行叩首礼,场面十分壮观。行礼过后,未成家的孩子一哄而上,伸手向爷爷奶奶讨要红包,老两口高兴地边说着好好好,边把压岁钱塞进一只只伸出的手中。除了给压岁钱,老人还会给每个上学的孩子多准备一份红包,用老人的话说这叫教育基金。郭树亮老人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他与老伴平常过得很节省,但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红包不大,却装满了老两口沉甸甸的爱。
每年大年初一,一大家子人都要在一起吃饭,几十口人要摆上好几桌,特别热闹。小儿子郭成明现定居在北京,他已有好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这次一同回来的还有妻子和8岁的儿子郭宇。这是郭宇第一次在老家过年,小家伙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高兴地在屋里和院子间来回蹦跶。在拜年环节,小家伙站在队伍尾端,有板有眼地学着大人跪地磕头,煞是可爱。对长孙郭烨来说,每年过年最想念的就是奶奶炸的麻花,“小时候条件不好,只有过年的时候,奶奶会炸一大筐麻花给我们当零食,那是童年最幸福的味道。”现在奶奶已经80岁了,而郭烨每年也只有过年才回一次家,但只要他回来,还是能吃上奶奶的炸麻花。
正月初二,女儿女婿外孙们也回来了,郭树亮老人念叨着照张全家福,可是人还是不全,外孙强强去年刚参军,过年回不来,这让老人有些沮丧。好在郭烨告诉爷爷可以把强强的照片跟全家福合在一起,老人虽然不懂,但总算能照全家福了,老人立马喜笑颜开。
“都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可是我们家的年依然红火,传统年味依旧浓厚,这是爷爷奶奶的功劳,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只有他们健康才是我们儿孙最大的福分,我们家才能每年都过上幸福年。”郭烨道出了每一个郭家子孙的新年心声。记者 李卫红
50后60后:物质上追求淡了 精神上追求高了
临汾新闻网讯 与所有孩子一样,家住翼城县,1958年出生的满仓大叔小时候也都盼着早点过年,经常是一到腊月就开始扳着手指头数日子。因为对他们来说,过年就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家里会有好东西吃,新衣服穿。
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大家对过年的意义和想法也是不尽相同。2017年满仓大叔的春节过得可是与众不同,韵味十足,更是“闻鸡起舞”。
腊月廿五忙碌一年的儿女们都陆续返回家中,大家齐忙乎,扫房子、贴春联、包饺子,准备迎接鸡年的到来。
“我们抬头望天空,星星还亮着几颗,我们唱着时间的歌,才懂得相互拥抱,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我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年三十晚上,隔着老远就能听见满仓大叔家歌声飞扬。记者掀开门帘走进屋里,恍惚间记者以为走进了KTV房间,炫彩的灯在房间里环绕,重低音炮的音响声敲打着每一个人的耳膜,女儿和女婿拿着话筒正在深情地对唱着李玉刚的《刚好遇见你》,其他人在沙发上坐成一排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打着拍子,旁边时不时传来大孙子的欢呼声,客厅中央的两个“小不点”也随着音乐摇摇头、摆摆手、扭扭屁股、踢踢腿,那股认真劲儿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十分讨喜。随着一首首歌曲结束,满仓大叔终于按捺不住,指挥着儿子,“儿子给老爸点《一壶老酒》”,满仓大叔的《一壶老酒》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情怀。大家唱响的一首首歌曲,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
大年初一拜年的头一天,声声祝福,晒晒娃。一大早满仓大叔就把孙子孙女叫到身旁问到:“你们想不想要红包?”大家齐声回答:“想!”“那我就看你们的表现喽!”瞬间,家里所有的大人围坐在一起看看孩子怎么发挥。一下子孩子们没有了刚才的气势,都默不作声起来。
初生牛犊不怕虎。“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孙女第一个跑到爷爷奶奶面前奶声奶气地说着祝福向爷爷奶奶讨要红包,爷爷奶奶立刻发了一个大红包。其他孩子看到获得红包如此简单,纷纷拿出自己绝活,有朗诵诗歌的,有炫耀舞技的,有书法表演的……爷爷奶奶乐开了花儿,分别给每人发了大红包并送上祝福。
“来来来,看这里,看这里,‘今天你们美不美?’‘美’咔嚓……”大年初二,满仓大叔一家来到县公园,趁着天气晴朗,拍下了2017年第一张全家福。
谈到如何对比以前和如今的过年,满仓大叔说:“以前过年,在乎的是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现在过年,更在乎的是亲情、友情、心情,精神上的追求更高了。”记者 李娇
70后80后:形式多了 亲情近了
临汾新闻网讯 1月27日,除夕。今年45岁,家住尧都区向阳路的范先生,一大早,便和家人准备了丰厚的年货,开着自家的小轿车赶赴霍州老家陪亲人一起过年。自2008年购车以来,每年的除夕他和家人几乎如此。
“要回到2008年以前,回老家过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手提大包小包不说,还得来回倒几趟车,虽说距离不是很远,但也得折腾几个小时才能到家。”对于回家过年,范先生深有感触,现在交通和通讯这么发达,再远的距离也都不是事儿!“爸,妈,你们尝尝这些坚果和牛肉,这些可都是我从网上买回来的。”回到家中相互寒暄之后,范先生和妻子从包中拿出一袋袋网购食品一一交到老人手中。“嗯,这是什么果啊,真香!”“这是碧根果,原产于美国。”看着老人迟疑的笑容,范先生一股热意涌上心头,“现在网购这么方便,以后我尽量买些你们听过没见过或者见过没吃过的东西带给你们。”“今年的年货,都是从网上采购,品种多,价格还不贵,现在过年不像原来,我家有的别人家都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范先生说,现在的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圈子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地这点小世界了,外面的好多新鲜事物已经能够触手可及了。
“现在的过新年,不是我们小时候缺吃少穿,一身新衣,一家两斤猪肉可以打发的新年,它是一个时代综合进步的新年,同样是为购年货而忙碌,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范先生说。
初一一大早,范先生的侄女早早等候在客厅,等待着长辈向自己发新年红包。“给,亲闺女,伯伯给你包了个大红包,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向侄女祝福后,范先生掏出一个大红包准备塞到侄女手中,侄女不但没接,反而不停地摇头,范先生一愣,也不知所以然。“伯伯,你能不能把红包发到我手机上啊,现在都兴这个。”听小侄女这么一说,范先生这才恍然大悟,“00后的小女孩都知道赶时髦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拜年成为今年的新时尚。今年春节,范先生岳父一家在成都过年,虽然双方天各一方,但作为晚辈,范先生和妻子总想把新年的祝福送到老人的身边。吃过早饭后,范先生和妻子迫不及待地打开微信视频,岳父一家人庆祝春节的场景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范先生和妻子仿佛置身其中,一家人其乐融融。
范先生表示,现在过春节的形式是越来越多,就拿微信拜年来说,亲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亲情却越来越拉近了。
记者 董枭
90后:年离不开手机和网络
临汾新闻网讯 看春晚,吃年夜饭,放鞭炮。
90后就这样过春节?显然不是,在他们看来,传统的过节方式不够给力,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90后,有着自己的春节观。
王莹是电信公司一名职工,1990年出生的她是最早一批走出家门和校门,迈出踏入社会第一步的90后。“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买最喜欢吃的东西,现在随时都能买到。经济发展大大丰富了节日期间人们的物质生活,所以如今说起过年,浮现在脑海的也不再是新衣服和大堆的零食。”参加工作三年,让王莹对过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年是一个节点,辞旧迎新,年也是假期。”对于追求自由和新潮的90后来说,目光每天停留在各种报表和数据中,着实有些枯燥,所以王莹才会有了年是假期的认知。“只有春节假期才能彻底放下工作,如果没有这个节点,我会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台机器,每天循规蹈矩地工作。”王莹坦言,她坚持认为,过年的首要意义是回家,是巩固家庭的团结,联络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年是什么?”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的90后左浩瑜脱口而出:“抢红包,集五福。”2014年春节前,“新年红包”的图标悄悄出现在了微信界面中,用户可以直接进入微信红包的页面开始发红包。2017年春节已是国内互联网企业探索“电子红包”的第四年,而“电子红包”的出现也打破了过年只有长辈给晚辈发红包的传统。90后话语中所谓的“集五福”是支付宝2016年春节推出的活动,只要集够“富强福、和谐福、友善福、爱国福、敬业福”这五个福,就能够在除夕当晚平分2亿的大奖。“虽然大家分到的钱数额不大,但集福过程感觉很爽!”左浩瑜道出90后的心声。
虽然年夜饭、包饺子等传统“元素”都没有变,但网络文化却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左浩瑜和她同龄朋友们的春节。90后过年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年夜饭要先拍照晒朋友圈,包饺子要直播和朋友分享,看春晚的同时还要紧盯着手机抢红包……90后的春节,传统习俗和现代方式在博弈中互融。春节是中国人的“情感时刻”,不管以怎样的形式过年,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最应该珍惜的是家庭和睦的氛围和亲人团聚的亲情。记者 荀丹薇
00后:最期待爱的味道
临汾新闻网讯 对中国人来说,家自古以来就是情感最根本的归宿,而过年团聚则是永远不变的主题。“00后”亦是如此。
在解放二小上六年级的郭炳燕,家住尧都区,爸爸是洪洞人,妈妈是河北人。她觉得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团圆,所以她的年都是在团圆的路上。每年,一家人总要回洪洞陪爷爷奶奶过年,到正月初三就去姥姥家。由于姥姥家在镇上,每次回姥姥家,都需要两天路程,她说这就是“累并快乐着”,因为一年之中只有过年才能真正地团聚在一起。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手机成了他们之间联络感情的纽带,视频聊天功能,让身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得以面对面地交流。
除夕夜她会用手机语音跟远方的亲人拜年,同时压岁钱也是通过微信红包发过来。
我们正处在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技术力量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管在哪里,到处是看手机的“低头族”,而新的习俗也在成长,从用电子信件互致问候到发短信拜年、再到用微信抢红包。技术的进步会改变了我们的年俗,但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中国人对春节、对过年还是情有独钟的。在临汾市第一实验中学读高一的阳阳(化名)就有这样的困扰。她觉得现在科技的进步使得年夜饭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搞定,而大人们更是为了抢个几分钱的红包一直抱着手机,这让她不能理解。她觉得过年时家人应该好好地静下心来,把手机放一边,大家自己动手一起做饭,有说有笑,这才是真正的情感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年。所以,每年过年她都最期待的是跟姥姥一起炸馃子。姥姥炸馃子里有豆沙馅,都要提前一天泡红豆,用她的话说每一颗红豆都是姥姥精挑细选的,再用柴火小火慢熬而成,馃子里满满的都是爱的味道。
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传统年文化中进行创新,使传统的年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想追求等相融合,我们的“年”才会过得更加温馨,更加祥和,更加“有味”。在临汾市第一小学上四年级的杜艺菲,他们家的年也因为手机的存在变得意义非凡。姑姑家的孩子因为需要在北京做康复。每年过年前,她的奶奶会去北京陪姑姑过年,而爷爷也会来她家里过年。
记忆中每年除夕两家人都要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对方过年期间的准备情况,相互拜年。她觉得年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是对又长大一岁的庆典。她觉得过年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地在一起。
对于00年后的孩子来说,时代的进步也赋予了年更丰富的含义。交通工具的发展,缩短了家的距离,新媒介出现,弥补了情感的缺失。虽然也会有低头族的困扰,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新的诠释。
记者 闫晏宏
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
年年过年,年年盼年。
那时的年,天空湛蓝、北风呼啸、雪花飞舞;那时的年,物质匮乏,一年之中只有年夜饭可以大快朵颐;那时过年的小孩儿,穿新衣、吃糖果,手攥着鞭炮挨家呼唤小伙伴外出踏雪嬉戏;那时过年的大人,蒸馒头、包饺子、烧香祭祖、贴春联,挨家挨户拜年送祝福。
那时的年,让这时的我们如此怀念。怀念的是那时的年味,感慨着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
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只有过年时可以穿戴一新,只有过年时才能闻见肉香。在那个宗族家庭观念强烈的年代,家庭成员较多,过年时围坐一堂十分热闹。在那个人们鲜少外出、生活方式单一、活动范围较小、交际简单的年代,过年时尚可挨家挨户拜年走亲戚。而如今,过年的方式不再是以吃喝为载体,家庭成员的减少也让一大桌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的场景成为过去,忙碌的工作让很多人趁着春节假期选择外出旅游过年,网络的便利以及距离的变远让“电子红包”和短信微信祝福代替了挨家挨户拜年。
何谓年味?人人言之不同,年年道之有异。
年味的改变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一个正常且必然的改变。我们变了,时代变了,却要求年味不变,未免有些不合逻辑。一些过年的传统仪式逐渐没落,同时也有新的年俗正在形成。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年的憧憬,是辞旧迎新、家人团聚、笑脸盈盈、喜庆热闹。只要我们仍然过年,年味就在。 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