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话“古镇”

2017-02-14 21:58: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早就听说老家魏村系尧都古镇,却未能亲眼统览;近日趁学校节假,与爷爷乘车环镇小游。一路上,爷儿俩一个导游讲解,一个拍照记录。虽是立春时节,心里终有几分惬意......

  羊舍的“楼”

  民谚有“土门泊池羊舍楼,东羊戏台数了头”之说。羊舍楼,亦称观音阁、蓬壁楼,相传其除邪镇煞、解厄祈福最为灵验,村里人干脆称之为“万福楼”。不幸的是这座楼由于长年失修,早在六十年代就坍塌了。

  据碑载:此楼建于明正德八年,重修于隆庆四年及清康熙三十九年。底座由统一规格的青石砌洞而成,上面重阁耸楼,村街穿洞而过。底座上由十二根雕花石柱支撑,盘龙镂窗、古色古香。正殿内,玄帝神像端坐,朗目垂耳、威武森严。玄帝殿四角,再由粗壮木柱顶托起二层观音阁。观音菩萨脚踩祥云,文静慈祥、形态逼真。楼顶清一色黄绿琉璃瓦,配上四角昂首龙头,金碧辉煌、一楼独秀!想当年,魏巍玄帝楼,东有关帝圣庙、西连紫禁城堡;北供千手观音、南配雄雌双塔。羊舍史出晋国,遍地是宝。

  当然,上述荣耀归功历史;楼塌了,民心也就衰败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羊舍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修玄帝楼的方案,几经周折终于摆上了村委班子的案头。

  在上级领导与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羊舍于2011年9月重修玄帝楼。在工程竣工剪彩典礼上,村支书李连锁兴奋地宣布:为活跃群众文化,首届金秋文化节开幕!锣鼓喧天,欢声雷动,此后,由楼引节,一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玄帝楼也成为羊舍村史的地标。

  现如今,登斯楼俯瞰村景;春之和,清幽散尽萌生机;夏之凉,村姑碧野戏田头;秋之爽,五谷丰登瓜果香;冬之洁,雪挂檐头映兰天。古朴跟凝重一体,诗情与画意相融。一座楼,使人视野开阔、心灵净化;一座楼,与村增荣、与民添福!

  魏村的“庙”

  说魏村的牛王庙,首先要提三王殿前的元代戏台。山西戏曲文物众多,尤以元代戏台为国内仅存之物。牛王庙戏台保存完好,恰恰代表了元前期戏台形制。由此昭示:其作为中华戏曲摇篮之见证,当之无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研究价值大于欣赏价值;难怪全国第二次古代戏曲学术研究会选在临汾召开。牛王庙元代戏台吸引了日本、港台及国内北大、南开、复旦等上百单位160余位专家学者赴魏村参观考察。1996年国务院将魏村牛王庙戏台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村牛王庙自建庙至今,所记“亳州封侯、飞簟建庙、汗牛夜运、古槐测天、山棚奇观、砸耳哑钟、元碑蒙难、舍家保庙、芒种植柏、修庙禁雨”十大传奇,更加增添了此处的传奇色彩!正像新碑《三王济世》所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村不在大,有庙则兴,魏村能处三县僻壤而繁荣不衰者,多得益于老庙戏台的造化……“迨至四月庙会,文娱助兴、鼓乐喧天,社火蓬勃、经贸隆然,且有八方客商、清高乡贤,佛门弟子、海外游人慕名千里、云计百万!八百年来,元代戏台唱红了三晋,牛王庙会滋润了古镇……”.2004年牛王庙会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牛王庙农耕民俗鞭春牛,通过区、市、省三级审查,申遗报告报送国家民俗专家组待批。

  今年,政府有关部门不惜投巨资修缮庙内文物及增添防火消防、防盗监控设备。村委及当地企业家,有识之士还为庙内外环境绿化香化捐资出力。今年新建硬化的庙前广场及大道与环镇路网相连,古镇魏村整体规划建设驶入快车道。

  车辐的“寺”

  车辐系陶唐时期尧王女儿与舜成亲时路过之地,因婚驾车辐折断而得名;而让车辐村更享盛名的应该是佛教圣地盘龙寺。

  据老人张治忠传言,盘龙寺建于汉末、兴于北魏时期,到民国初年,这一组占地20余亩,包括大佛殿、钟鼓楼,藏经阁、修禅僧房在内的古建群落,依然闪烁着熠熠光辉。传说盘龙寺里有位疯癫憨和尚,夜间睡觉铺天盖地,头枕半头砖。一日深夜,老方丈巡视僧房,发现憨和尚身显龙形,头下砖头闪出金光,老方丈才知这鬼有点石成金特异功能。此言传出,寺名遂改为盘龙寺。盘龙寺的出名,由此引发出盗宝抢宝事件,寺院便由盛转败。到民国八年,政府为办义学,将寺院拍卖;几经周折、沧海桑田,千年古刹就这样不明不白地销声匿迹了。

  改革开放之后,车福村才真有了不是金砖的金砖。头几年在盘龙寺的废墟上建起了焦化厂,村里仅运煤重卡就达上百辆。再后来,因环保取缔了污染厂子,村里又兴起了种植产业。也许是盘龙寺的地脉没绝,占地700余亩的车辐苹果,个大瓤甜,咬一口满嘴清香。每年深秋,引来外地果商卡车停在地头接货。村里人干脆把金砖换称金帅,金帅苹果与吉县苹果齐名。听村干部说,按镇上规划,今年新栽核桃树1200余亩,精准扶贫方兴未艾。

  南顶的“院”

  “院”是山的俗称,南顶天寿山位于镇西与洪洞北顶青龙山对峙。群峰染碧、虎踞龙盘,自古为平阳朝山圣地。

  传说西汉末年,烽火狼烟、群雄并起,刘秀招兵买马、另树义旗;途经此处,白须老叟指引迷津,才得以建武称帝、中兴汉室。刘秀不忘故地,令平阳府尹在山顶建庙,称世尊院。

  世尊院坐西朝东,山门外台阶达120级,两侧建有六角钟鼓楼,正应山门石联“放鹤去唤山岛客,任人来观四季花”之韵味。进得山门,武圣庙、玄帝宫、祖师殿、玉枢堂一连四进院,纵长百米,横宽十丈。南北廊房看台四周相通,儒佛道三教并存,香火鼎盛,远近闻名。

  其中最有珍藏价值的当数玉枢堂铜套殿,高宽各三米,明柱飞檐,透雕窗棂。四壁刻佛经、铜柱镂楹联,工艺精湛、举世罕见。据说铜殿是明朝妙峰和尚从南国出资运上山的。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朝山祈福之时,年轻夫妇大都从老远赶来,抢着用铜钱磨铜殿求福气。这和院外许愿化灾的“舍身崖”成正反两大精神寄托亮点。

  自明清之后,天寿山依山建庙,煞费苦心。除地上那鳞次栉比、金碧辉煌的庙宇道观外,地下也暗道石窟、蜂房蚁穴,蛛丝马迹、峰崖对接,这就为土匪恶霸、纨绔子弟、地痞兵匪吸毒聚赌提供了方便。因此,这里还是民国乱世时期不便公开的“赌烟城堡”。

  1939年农历四月廿二是临洪一带父老乡亲扼腕兴叹、痛心疾首的忌日。正是这一天,让众乡亲引以自豪的南北双顶化为残垣断壁的瓦砾荒岗,上百间殿宇楼阁惨遭日寇凶手,付之一炬。只有山门外一对石狮,诉说着“百尺之虫,死而不僵”的悲剧。

  岁月变迁,斗转星移,80年代,有几家企业曾出资修路建庙,踏青朝山古会也渐次恢复起来。近年,国家投资修建的中南铁路经此地,可以说是南顶世尊院振兴的起点。几千米隧道涵洞穿山而过;出得山口,路基高塔列队绕弯横跨长空。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现代化的钢铁长龙瞬间而过,直奔太阳升起的地方。几多振奋,何等壮观!

  其实魏村古镇区域面积在尧都区并不算大,但古建遗址颇多。就说这古镇简图吧,形状很像只赤脚印。这次环镇小游,在天寿山东坡岩石上,还真亲眼看到一对“神仙脚印”,一前一后、左右成双、深至尺余,没一点手工凿刻痕迹。不远处,有镇政府新建的彩绘天寿亭,除为游客上山歇脚纳凉外,重要意义大概还在于政府出手“发挥优势,文化兴镇”的信心吧。

  真可谓:神仙脚印镇,温故且知新。楼庙寺院多,枯木喜逢春!(樊岩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