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26名农民鼓手奔赴广东征战“山花奖”

2017-02-21 21:35: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核心提示 撼人心魄的威风锣鼓声久久回荡在空中,来自临汾的26名农民鼓手迸发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尽情展现着黄土高原人民特有的粗犷、豪迈、勇敢与自信。

  他们执著于手中的这份“事业”,只为传播家乡文化,让更多人亲眼见识到临汾的美丽与魅力。

  日前,这支由临汾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的临汾传统威风锣鼓代表队代表山西省飞赴广东,征战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民间鼓舞鼓乐)评奖比赛,他们不负所望、成功入围,为家乡争得荣誉。

  临汾威风锣鼓再出征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有机会站上顶级舞台,冲击这项民间文艺最高奖,代表山西省出征的临汾传统威风锣鼓代表队的26名农民鼓手欣喜之余,倍感压力。

  临汾被誉为“锣鼓之乡”,威风锣鼓更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身为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勇在此次比赛中承担起教练和编导的职责。经过再三考量,他选择了反映帝尧文化与临汾特色民俗的4个传统曲牌参赛,即《吃凉粉》《西河滩》《司马投唐》《风搅雪》,既可展示威风锣鼓的雄风,也可突出临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参赛的26名鼓手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敲了一辈子鼓,对这门始于临汾、扎根于临汾的传统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们多次沟通,对参赛曲牌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又符合现代审美。”张勇说,排练时,鼓手们很快进入状态,一次次敲出最震撼的鼓声,声声撼动人心。”

 

  26名汉子敲出“最强音”

  2月10日晚,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鼓舞鼓乐)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比赛在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开幕,临汾传统威风锣鼓代表队出战,与来自西藏、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四川、陕西、黑龙江、广东等12个省区的13支风格鲜明、特色浓郁的民间鼓舞鼓乐表演队伍同场竞技。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临汾传统威风锣鼓代表队的26名鼓手一展雄风,将锣、鼓、铙、钹4种乐器配合得气势宏伟,打出了威风锣鼓的气势,声响、曲牌、场面、舞姿等无一不威风。鼓手在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鼓槌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如此精彩表演震撼全场,让观众听得情绪激昂、热血沸腾。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赢得了评委,毫无悬念地入围本届“山花奖”。

  最终的“山花奖”得主将在年底由中国民间文艺协会评定。有机会摘得“桂冠”,这26名鼓手激动不已。其中,72岁的胡中奎感慨道:我们种了一辈子地,很少走出家门,却因自己钟爱的锣鼓艺术,一次次走上全国性大舞台,代表临汾市、代表山西省去争夺荣誉,这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锣鼓艺术的肯定。希望在有生之年,我们能将家乡的文化特产带去更多的地方。”此外,26名鼓手还受邀参加当地的“花灯文化节”。所到之处,无一不成为焦点,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鼓迷的青睐。甚至,外国游客也来取经,对他们连连竖起大拇指。在张勇看来,这并不意外。在他心里,威风锣鼓有两大特点,一是“腿长”,不受地域限制,人人都喜爱;二是“年龄大”,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可以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来。

 

  “非遗”需要更多传承者

  数千年的传承,数千年的敲打,威风锣鼓走出了临汾,走进了全国各地,更走向了世界。26名农民鼓手载誉而归,他们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在思考如何将这门传统艺术更好地传下去、走出去。

  “2013年,我所在的洪洞县辛村乡白石村成立了威风锣鼓文化活动基地。

  我和几位老伙伴义务教授威风锣鼓,不计报酬,只为唤起年轻人对这门艺术的喜爱和重视。”胡中奎深有感触地说,老祖先留下的技艺不能丢,培养年轻鼓手已刻不容缓。”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张勇,他是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肩上的担子更重。“我对临汾传统威风锣鼓代表队在近两次国家级大赛中取得的名次并不满意。我认为,临汾的威风锣鼓绝对有拿第一的潜质。

  活跃在临汾的锣鼓队有很多,但鼓手们缺乏专业的训练,缺乏展示的平台和机会。”他坦陈,威风锣鼓是临汾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应该更好地去经营。

  这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财产,我们不能一再‘啃老’,而是要想想给现在的临汾、以后的临汾留点儿什么,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