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张涛:17年特教路,闭上眼睛走的都那么熟

2017-02-28 22:46: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2月26日是个星期天,家住市区宾馆附近的张涛一大早就起床了。简单梳洗之后,他坐上了11路公交车。20多分钟后,我们和他一起走在了尧庙宫西侧通向临汾特殊教育学校的那条路上。张涛说,这条路他太熟悉了,闭着眼睛也走不错,从2000年到现在,已经走了整整17年。

  进了学校,张涛径直向教学楼后边的学生生活区走去。8点整,交班老师把24个男学生交给了张涛,张涛一边点着数一边笑着说:“特教生活老师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点数,从早上接班的第一次到晚上熄灯前的最后一次,要点8次,也就是师生们所说的8点数。”当天天气不错,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张涛准备利用一上午的时间带着他负责的这些男孩子们把内务整理一下。他说,现在学校的条件好多了,不但为学生提供洗衣机,盥洗室里接上了热水还能洗澡,孩子们生活很方便。张涛把孩子们从宿舍抱出来的床单、被罩一拨一拨扔进洗衣机,洗衣机嗡嗡地转着,盥洗室里传出来孩子们洗澡时发出的嬉闹声。院子里大一些的男孩子主动帮忙洗衣服,还有几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院子里玩耍。不一会儿,生活区的晾衣绳上就晾满了五颜六色的床单被罩,远远望去,像各色的旗子。见孩子们在摆弄这些晾晒的衣物,张涛抓住时机用手语给孩子们讲解自然知识:“周围的温度高、蒸发的面积大,风大,衣服干得就快;反之,则慢。”看到有几个孩子眨巴着眼睛看着他,张涛叹口气说:“没听懂也不能着急,等一会儿收衣服的时候再讲一遍,他们就会印象深些。

  这些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障碍,所以不能着急,多讲几遍,孩子们才能记住。”接近12点快开午饭的时候,院里的孩子们一下子多了起来,二楼的女孩们也下来了。他们一边等着开饭一边用手语愉快地交谈着。张涛抽身去了厨房,看到厨房里师傅们正按照食品安全程序操作着,他满意地笑了。12点整,张涛开始点名,之后安排孩子们有秩序地打饭。

  大一点的孩子还好管理,小一点的就得费心了。像8岁的刘红杰,吃臊子面的时候有一个怪癖,不喜欢把菜和面浇在一起,而是把菜和面分开盛,在这个碗里吃面到那个碗里吃菜。所以,每次吃臊子面的时候,张涛都要提前给打饭的师傅打声招呼,只怕师傅忘了这个细节,影响了小家伙的食欲。

  饭后,几个大点的孩子来找张涛“批条子”,想去外面街上转一转。张涛一边批条子一边叮嘱孩子们:“出去玩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在5点前回来,听到没有。”看到孩子们笑了,他就又叮嘱了一遍才松开了手里的条子。张涛说,在特教学校,我们虽说是生活老师,其实比父母操的心还要多。像这些出去的孩子,要为他们分组,并且要指定一个大点的孩子为小组长,由他来负责这组孩子按时安全返校。之后,他为我们讲起了当特教老师第6个年头的一件事:那是2006年的冬天,晚饭后点数时他发现少了两个十四五岁的男生。于是,当即向学校进行了汇报。之后和校领导一起先找到河西马务那个男孩家。看到这个孩子回到家了,他们松了一口气。经询问得知,这两个孩子是从学校翻墙出来的,另一个孩子偷了辆自行车骑着回蒲县了。他们立即和蒲县这个孩子的家长进行了联系,让父母在家等孩子,他们开车连夜往蒲县赶,沿途寻找孩子。到了蒲县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可孩子还没回到家。第二天,他们又早早起程,终于在返回临汾的路上找到了这个学生。张涛说,那个晚上,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眼都没合一下。

  下午的时候,有的孩子在宿舍里休息,有的孩子在学校的操场上玩,趁着这个空当,张涛打开了一本厚厚的《中国手语》开始研读。他摩挲着封面说:“手语也分普通话和地方话,这本手语就是标准的普通话,想做一名特教学校合格的老师,必须学好手语,才能和孩子们沟通交流。”他边说边用手语举例子,比如用手语表达“临汾”,普通话是怎么比划的,临汾话又是怎么比划的。研究了一阵手语后,那几个出去玩的孩子也按点回来了,晚饭时间也快到了。

  当天的晚饭是“老三样”,馍馍、米汤、菜,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晚饭后,张涛把孩子们带回宿舍,组织他们看了一会儿电视后就督促他们洗漱,按规定是9点钟熄灯,可今天有几个孩子洗漱得有些慢,直等到9点半才熄了灯。这时,张涛感觉自己真的累了,也草草上床休息。

  躺在床上他仔细听着,听到各个宿舍都安静了,他才敢让自己入睡。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楼道里传来学生上厕所时关门的声音,他就又惊醒了,直到听到孩子从卫生间出来,回到了宿舍,他才放心地睡了。这时墙上的挂钟指针指向0点35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

  记者 景秀红 刘晚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