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消费话题共关注。今年的消费维权年主题为——“网络诚信消费无忧”。
快递延误时有发生、问题手机”难以退换、汽车销售隐藏猫腻、网上消费陷阱多……生活中,您可曾遇到这些添堵的事儿。
面对一些消费中的“不尽人意”,又该如何提高防范、主动维权呢?今天,让我们将消费经历中的“闹心事”一吐为快,你我携手,共建和谐、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策划人 成华
我市邮政业开展宣传活动诚信快递 你我同行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杨全)在第35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市邮政管理局开展“诚信快递,你我同行”主题宣传周活动,引导我市快递业市场主体诚信合法经营,提高消费者诚信安全用邮和依法维权的意识能力,进一步营造诚实守信的邮政业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市邮政业发展迅速,以其稳定的年增长指数,日渐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本月初,我们召集了辖区内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就行业发展、市场监管以及快递业信用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围绕‘如何逐步改善消费者投诉申诉中比例较大的情形,如何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不断推动行业向前发展’展开了讨论。”3月13日,市邮政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邮政部门非常重视此次3·15主题宣传周活动,当天的讨论中,各公司纷纷表态,今后一定规范经营,将消费者的投诉申诉降到最低。
据了解,在此次全市邮政业开展的活动中,市邮政管理局已经向全市各快递企业发出了倡议,要求各企业以诚实守信、服务群众为价值追求,依法经营,规范服务,严格操作程序,全面落实收寄验视、实名寄递、过机安检机制,促进全市快递行业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各快递企业将组织各自网点开展签名活动,每一个快递员将会在‘诚信快递你我同行’的宣传海报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集体宣誓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市邮政管理局工作人员说,期间,各网点还将对市民进行维权意识宣传,明确告诉市民,遇到侵权事件时,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在主题宣传周期间,市邮政管理局还将结合学雷锋月活动,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基层宣传《禁寄物品管理规定》,现场向从业人员讲解《禁寄物品指导目录》修订后的变化,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该《目录》规定,严把收寄验视、过机安检等关口,营造安全稳定、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满怀期待收快件 坏了好心情
网购,已经是很多人购物的选择。作为消费者,有时满怀期待的心情却收到了一肚子气。这不,尧都区刘女士前几天就收到了一份破碎的礼物,而让她更闹心的是快递员的态度。
那天,快递员给刘女士打电话取包裹时,正好她不在单位,便让快递员放到门房。因为经常网购,所以她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当刘女士回到单位打开快递时,心里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茶具很漂亮;忧的却是,其中一个杯子却是破的,而这个杯子还是一套茶具中最核心的一个。她分析,亲戚给她发货时,一定是完好无损的茶具,这种破损,肯定是在运输途中造成的。于是,她立即联系快递员,希望他能向公司反映此事,看如何解决。
然而,快递员看到这个情况,首先不是商量刘女士的损失如何解决,而是先让她在快递单上签字。原本并没有想难为快递员的刘女士闻听此言十分不爽,可快递员却将快递单及笔往她手里塞,并说自己送一个件才挣几毛钱,还一再催促,说还有别的件要赶紧送。尽管心里非常不乐意,但刘女士心一软,还是在快递单上签了字。
刘女士表示,既然快递已经如此频繁地渗入百姓生活,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那么,如何让这个产业更好地发展,快递业必须思考这个问题。
记者韩晓芳
专卖店里“买”教训再也不去了
“一般男的买衣服都是直接去熟悉的店,看好了就买了。”市民刘先生说,自己经常去市区的一家专卖店买衣服,前些日子,专卖店在朋友圈发消息称,店里有一批尾货处理……刘先生就去专卖店里,在尾货里挑了一条西裤,价格也合适,打折下来100元出头。因为经常在这家店买衣服,所以就特别放心,选好后就装袋离开了。
晚上下班回家后,妻子帮他收拾新买的裤子时,就问刘先生在哪里买的?怎么换了牌子了?妻子这么一问,刘先生觉得莫名其妙,明明是在那家专卖店买的裤子,为什么妻子说自己换牌子?当刘先生仔细一看,确实发现新买的裤子不是那家店经营的品牌,而且质量也不如人意。
“他们怎么能这样?”刘先生挺生气,因为是常客,才这么信任他们,岂料品牌专卖店还卖非自己品牌的商品。”第二天,刘先生拿着这条裤子去那家专卖店问原因,却被店员告知,这个品牌是他们专卖店旗下的子品牌,就剩下一些尾货了,所以折扣处理,而且收据单上标明了“折扣处理商品概不退货”等字样。
无奈,刘先生只好将裤子收起来。“因为挺生气,所以那条裤子一直未穿过。”刘先生称,那次经历让他特别闹心,此后,他再没去过那家专卖店。
刘先生告诉记者,商家通过混淆概念,和消费者打马虎眼,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品牌效益和消费者的信任。像此类的“子品牌”,在消费者购买时,店员应有告知义务,说明是“子品牌”,否则消费者会误认为一家专卖店只会卖一种品牌,这样势必会给消费者造成心理误导,让消费者买到假货或不心仪的物品。记者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