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京都一处》和读者见面了。见到作者苏胜勇时,这位精神矍铄、满面红光的老者笑容可亲地接待了记者。说到《京都一处》,苏胜勇滔滔不绝,谈起作品就像讲述自己孩子的趣事般幸福快乐。
追溯“都一处”的由来
在北京,提起“都一处”这块金字招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问这家喻户晓的三个字从何而来,当从乾隆七年(公元1743年)讲起。
“那一年,乾隆皇帝从故宫的德胜门微服出行,当年的腊月三十,乾隆一行疲惫不堪地走进了前门大街大栅栏,整个京城漆黑一片,年味十足。一盏灯笼下,山西面馆’招牌在风中摇晃。当他们看到安定门的轮廓时,脚步走不动了,腿也不听使唤了。”苏胜勇缓缓道出“都一处”的来由,并陶醉其中。
乾隆皇帝看到面馆的招牌时,便问随行人员是否还有银子。但是,随行的保镖翻遍口袋,也找不出一锭纹银。“没有银子,那咱今天就当一回吃客。”乾隆皇帝边说边大摇大摆走进面馆。掌柜王瑞福一看来人器宇不凡,就主动做了几道拿手好菜。
乾隆皇帝吃得尽兴,感叹于“除夕夜,只有此处开张”,就赐予王瑞福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王瑞福这时才知道吃客的身份。这一餐成就了“都一处”的传奇与辉煌。
解读小说《京都一处》
饱受风雨沧桑,都一处”经历了花开花落、衰败与辉煌。苏胜勇妙笔之下,长篇小说《京都一处》诞生了。这本小说讲述了自清朝乾隆七年至抗日战争胜利200年间,以北京前门大街“都一处”烧麦馆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为线索,展示了山西商人“大仁大义、精诚致信”的经商理念,歌颂了“都一处”的商人坚持民族大义,竭力保护“都一处”品牌的崇高精神。
小说分三部分描绘了“都一处”的故事。上卷讲述了山西平阳府浮山县人王瑞福进京创建烧麦馆,偶然的机会获得乾隆皇帝题写“都一处”虎头匾的经过,以及“都一处”的同仁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以“诚信、仁义”的理念屹立在前门大街上。
中卷讲述了在清朝光绪年间,都一处”第三代掌柜李天海与各位同仁在纷乱的世事中,紧密配合王瑞福的重孙王海泉,掩护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从事变法活动。庚子事变中,八国联军打进京城,李天海夫妇先是力所能及地支援义和团抗击穷凶极恶的联军,后为了保护“都一处”虎头匾,血洒前门大街,受到民众的爱戴、敬仰和无尽的怀念。下卷则讲述了抗日战争后期,都一处”第五代掌柜韩铁栓配合王瑞福嫡传五世孙、八路军情报人员王铭记与日本特务斗智斗勇,为根据地军民接运药品。同时,王铭记出谋划策协助韩铁栓保全珍贵文物“都一处”虎头匾,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高产的文学“新人”
今年67岁的苏胜勇开过汽车,当过兵,1984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原为临汾市交通局副局长,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但是在文学领域来说,苏胜勇是一位“新人”,第一部长篇小说《从太行到延安》发表时已经年过50岁,到今年为止已出版11部文学作品,共计500余万字,几乎是一年一部,可谓高产作家。
他先后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从太行到延安》《辛亥遗事》《日月》《烽火英雄》《秋月》《京都一处》;长篇纪实文学《隰州咏唱》《隰州梨人》《梦圆蓝天》;以及作品集《历程》等。目前,描写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一线的长篇小说《八千晋人当红军》正在创作中。
孔子在几千年前告诉自己的弟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苏胜勇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他告诉记者,写作是让他感到特别快乐的事情,懂得文学的人比不上喜爱文学的人,喜爱文学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你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幸福就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幸福的就是能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所以现在我特别快乐,特别幸福。”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记者王隰斌 张甜甜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