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法院:家事审判 清官能断家务事

2017-04-23 22:06: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引入心理疏导制 清官能断家务事

—— 尧都区法院家事审判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在全市各基层法院紧紧围绕家事审判改革的整体要求下,尧都区人民法院在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上,针对家事案件的特殊性,以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工作原则,曾赴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法院、徐州市贾汪区人民法院考察取经,学习他们在家事审判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尧都区法院特有的以法律、情感双干预机制为工作主线,将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律师志愿者、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优势力量融入到家事审判中。

  近期,尧都区法院引入心理疏导干预机制成功地调解了一起赡养纠纷,通过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修复,让当事人的心理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2016年7月,尧都区金殿镇81岁高龄的闫某将其一双儿女诉至法院,要求对其尽赡养义务。

  该案由民二庭审理,承办法官面对这样的家务事,首先采用了走访了解措施,亲自到老人的儿女家中了解事情的原委,了解到:闫某有一子一女,女儿小,结婚时男方未付彩礼,答应对闫某尽赡养义务,故多年来闫某就居住女儿家,由女儿赡养。2016年6月闫某与女婿发生争执,想回儿子家居住,但儿子儿媳拒绝,老人一气之下便一纸诉状告到法院。

  了解到原委后,承办人也看出了儿子闫某某有推卸责任不愿尽赡养义务的心理,女儿也满腹牢骚,提出多年来自己一人赡养父亲,十分辛苦,抱怨总不能老让其一人赡养,女儿谈到此事时情绪很不稳定。针对二被告的现状,承办人便启动了第二个措施,引入心理疏导干预,由该院取得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深法官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在接待了二被告后,听取了他们的个人自诉,了解了他们心中的想法后,询问了他们的个人成长史,并做了心理测验,后经评估确立了咨询目标,制订了咨询方案,咨询方法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当事人,让他们在不合理的信念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认识不对,从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样一来,当事人首先认识到了自己的想法不对,然后结合法律规定,由情入法,由法生情,情法合一,温和严谨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疏导,缓解了儿子闫某某认为父亲就应该由妹妹一人赡养的负面情绪,缓解了女儿常年一人赡养父亲的焦虑情绪。

  与此同时,采取了第三个措施,与二被告所在辖区的司法调解中心取得了联系,趁热打铁,由司法员与二被告会谈,给他们宣传法律常识,这样立体式的说服,效果事半功倍。庭审中,我们又使出了一个杀手锏,观看了有关父亲的微型短片,用亲情打动原、被告,片中的父亲中年丧偶,含辛茹苦养育儿女,原告看完后老泪横流,二被告也泣不成声。就这样,儿子闫某某把81岁的老父亲从法庭上直接背回到家中,再看看我们的办案人员,个个眼眶湿润,为之动情。

  庭审活动也失去了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性。2016年9月19日,原告撤诉,双方当事人情绪化解了,事情解决了,人格完善了,该起赡养纠纷案完美审结。

  为了发挥社会资源的最大优势,该院还与妇联、民政、司法等部门形成长效联动机制,把家庭纠纷化解在萌芽中。在立案庭还设立了家事诉前调解中心,积极试行家事案件调解前置制度,加大了诉前的调解力度,发挥了人民陪审员和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在立案登记前耐心细致地做好调解工作,尽力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把矛盾化解在诉前,让司法的刚性和柔性在家事审判中平衡地运用。对一些能调解处理的案件,当事人不需要法律文书的不再起诉,当事人需要出调解书的可登记立案再行制作调解书,做到了诉前诉后的无缝对接,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力。根据以上举措,尧都区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自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全院共受理了家事案件830件,离婚案件调解和好了83件,调解离婚的有260件,其他家事案件调撤处理327件,交出了一份调撤率达80%的满意答卷。

  家事审判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尧都区法院还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化解矛盾的新路子,为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记者李媛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