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 丰碑不朽

晋冀鲁豫军区八纵24旅:陈家庄齐觅不灭印迹

2017-04-25 22:23: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王隰斌)4月23日,风和日丽,翠绿的垂柳随风摇曳,还没有走进陈家庄就听到喧天锣鼓声,有村民拉着“陈家庄老区”的横幅站在道路两旁,欢迎当年晋冀鲁豫军区八纵24旅的老兵及老兵的后代。高耸的稷麓英烈纪念塔屹立在村子中央广场,雕刻着“河东西柏坡”字样的巨石在翠绿丛中格外醒目。这一天,在闻喜县陈家庄的历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当太阳从地平线跃起时,闻喜中学的近千名学生,为感受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体验老前辈生活,徒步15余公里,早早地来到了陈家庄。许多志愿者也在陈家庄等候老兵的到来。

    “70年前,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安排,在当年晋南专署、太岳三分区所在地陈家庄,将太岳二分区警卫四团(其前身是洪洞抗日游击大队和临汾抗日游击大队)、太岳三分区56团(其前身有山西新军212旅、213旅将士,212旅将士在浮山佛庙岭曾经遭受数倍于我军的日本侵略者的偷袭)和太岳四分区的独立二团合并,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八纵24旅。”在前往陈家庄的路上,对英雄部队历史颇有研究的几位老兵后代介绍。

    1949年太原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整编,晋冀鲁豫军区八纵24旅整编为第18兵团第60军第180师。当天的活动是该部队老兵后代联谊会自发组织的,得到了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市87岁的老兵董木祥也来到了陈家庄,董老见到当年一个营的老战友、87岁的闻喜籍老兵王官虎。两位老人喜极而泣,坐在一起聊得还是当年挺进大西南、崇州剿匪及抗美援朝的往事。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在有生之年多见几次面。随后两人代表老兵向英烈纪念塔敬献了花蓝,并行三鞠躬礼。

    在当天的纪念活动中,85岁老兵郭连彬是专程从安徽合肥赶来的。郭老是浮山西韩村人,在二战运城时参军。

    “抗日战争时期,先辈们浴血奋战,同仇敌忾,从沁源、安泽到洪洞、浮山、临汾、翼城、夏县、运城、闻喜、永济、三门峡、灵宝,驰骋晋豫。”在解放临汾战役中牺牲的王墉烈士之子王晋南说,陈家庄是八纵24旅的发源地,这支部队最早可以追溯到山西新军212旅、213旅,115师游击支队一大队,1937年创建于运城稷王山,是贯穿晋南抗日战争的主力,于1940年在沁源与386旅、山西决死一旅并入八路军序列。该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迅猛成长,发展壮大。

    今年是解放运城70周年,也是晋冀鲁豫军区八纵24旅(180师)成立70周年,当年父辈们从陈家庄出发,他们义无返顾地三打运城、攻克临汾、鏖战晋中、血战太原,解放山西全境。

    “今天在这里,老兵后代与健在老兵、社会各界共聚一堂,重温历史,追忆先辈,缅怀英烈。我们向英雄的父辈致敬,向爱戴这支部队的父老乡亲祝福。”王晋南高声说道,陈家庄的父老乡亲看着我长大,这里的羊奶养育了我。”陈家庄88岁的耄耋老人赵家集告诉记者,他见过王墉旅长和他的儿子,他们是从夏县来到陈家庄的,当时王晋南的母亲没有奶,孩子吃的就是羊奶,王晋南在两岁多时离开陈家庄,王墉旅长牺牲的消息是晋南专署搬走后大家才知道的。

    此外,老兵后代向陈家庄纪念馆捐赠了革命文物和书籍。王晋南将父亲担任军调处处长时的公文包等文物捐了出来,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纪念“四·八”烈士文集和1946年8月1日由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出版的《人民》杂志和一些照片。

    原538副团长老红军文荣德的儿子文国林将自己珍藏的绝版《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辞典》捐给了纪念馆。陈家庄纪念馆给捐献者颁发了证书。

    又讯 得知原八纵24旅的老兵及老兵后代在闻喜陈家庄举行纪念活动并捐献革命文物的消息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吕梁市政协的工作人员也欣然前往。

    攻克临汾的劲旅八纵24旅70团(原三营营长)杜岗的儿子杜建虹拿着一包资料走上讲台。“这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经过兄弟姐妹商量,决定将父母生前的物品捐献给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这是父母生前的愿望,我们儿女们替父母了却这桩心愿。”他展示了伴随父亲南征北战的军毯、母亲的功劳证;父亲的志愿军棉帽、朝鲜停战谈判上有关战俘问题的文件汇编等文物。

    杜建虹介绍这些物品时潸然泪下,他的兄弟姐妹看到此状相拥哭泣。片刻,杜建虹抹去眼泪,默默地戴上父亲的志愿军棉帽,向在场的人们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丹东纪念馆的负责人当即表示,他们一定会像老兵后代那样珍惜这些物品,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激励后人成长。

    经了解,杜建虹的父亲杜岗入朝时是志愿军60军180师538团参谋长(原八纵24旅70团)。他1922年11月5日出生于山西省万荣解店七庄村,1944年进入抗大中条山大队学习后分配到临汾武工队任队长,后任洪洞独立团八连连长、太岳军区警卫四团三营副营长。

    1951年3月22日,杜岗率538团三营投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三营无后座力炮连用九发炮弹消灭了十辆美军坦克,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例。之后,为掩护三兵团和六十军部机关撤退及八千名伤员转移,因头部、腿部受伤被俘。在战俘营长达两年零四个月时间里,杜岗是地下党组织主要领导,与其他同志一起并带领六千多名战俘回归祖国。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