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贺家庄:精准施策“拔穷根”

2017-08-18 08:41: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精准施策“拔穷根”

——尧都区贺家庄乡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尧都区贺家庄乡始终把脱贫攻坚当做头等民生大事来抓,立足山区实际,克服基础条件差、资金缺乏等困难,聚焦精准方略,硬责任、硬导向、硬措施、硬作风,把脱贫的责任扛在肩上,把攻坚的任务抓在手上,与各帮扶工作队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重点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建设、政策兜底四个方面发力,使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贺家庄乡2015年脱贫67户224人;2016年脱贫87户307人;现有未脱贫人口99户302人,分布在11个行政村。该乡把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落实帮扶政策作为整个扶贫工作稳定前进的基础。针对暴露出的个别村贫困户关口不严、落实帮扶政策可能会引起矛盾的问题,该乡组织开展了贫困人口基数大起底活动,活动中,各村严格程序、因村施策,通过民主评议该乡共出列问题户48户。口子里村组织村民代表成立评议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个与贫困户算经济账(包括农产品、打零工收入、粮食补贴、养老金、双女户、独生子女户、退耕还林等惠农补贴),查清是否有违反“八不进”的要求(包括小产权房、子女分户有车有房等隐性问题),将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户按出列处置,进一步做到了有效甄别、核准底数,化解了扶贫工作中的群众争议和矛盾,进一步为精准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锻造脱贫攻坚铁军

  贺家庄乡把干部的精气神和实干劲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按照打造尧都铁军的要求,从增强干部情感意识入手,努力锻造一支脱贫攻坚铁军。该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包村干部、村“两委”主干为成员的扶贫领导机构,在推行“2+1”帮扶模式的基础上,又组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包联两户贫困户,包村干部每人包联一户贫困户,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推荐干部的主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大显身手。全体帮扶干部每月走访两次包联的贫困户,组织召开一次机关会议,大家谈感想和收获,用真心和贫困户建立真情感,真正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消除贫困户的自卑和懦弱心理,使贫困户感受到身后有帮助他们致富的坚强后盾。如今,机关干部从刚开始的强制走访、形式走访转变为自觉走访、真实走访。

  奏响脱贫攻坚“交响曲”

  基础设施先行。将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先导,在加大水利设施、道路建设上下工夫,为群众耕种、运输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在贺家庄村铺设管道8000米;在李家庄、清乐院、苏寨村分别铺设管道1500米;在苏寨村修建300立方米蓄水池;在口子里新建蓄水坝一座;在酸枣凹村新打一眼深井,铺设管道5000米;逐步实现全乡水利灌溉全覆盖,加快自然村和园区道路建设步伐。

  特色产业引领。以实现“一村一品”为目标,由李家庄村辐射带动南片村扩大鲜桃种植,新增面积100亩;清乐院村示范带动北片村壮大樱桃产业,新增面积400亩;其中争取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扶持贫困户种植鲜桃50亩、樱桃180亩。村“两委”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向公司统一购买种猪、幼羊,统一购买保险;由合作社统一配送饲料,统一跟踪指导,真正变输血为造血,用产业发展和创业致富的生动实践,激发困难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生态建设增效。牢固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入了美蓬兴发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对境内世尊山进行整体开发,通过建设4.2平方公里人文景观、5000亩生态园林、300亩油用牡丹等项目,不仅吸收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而且与李家庄桃花会、清乐院樱桃采摘园共同组成一条山区旅游带,进一步盘活乡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策扶持兜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联系恒立昌、赛克公司、交通银行以及其他爱心人士对贫困留守、单亲儿童进行了救助;通过危房改造项目,为56户困难户解决了住房问题;现有99户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27户,五保待遇5人,办理残疾人补贴15人,确保了弱势贫困人群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拔穷根、稳增收、壮产业,该乡在迈向实现精准脱贫、决胜小康的路上步稳蹄急、铿锵前行。在全面小康的路上,贺家庄乡将以更加坚韧的毅力、更加有力的措施,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