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刘村镇:“辣椒炮弹”奇袭日军成为美谈

2017-09-04 20:36: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胜利纪念日来临前夕,记者到八路军炮兵团成立的地方寻访了有关炮兵团抗日的精彩故事。

    根据战局的需要,我军于1938年1月28日,松沪抗战”纪念日之际,在尧都区刘村镇火星庙隆重举行了八路军总部直属炮兵团成立大会,临汾多位有志青年光荣地参加了炮兵部队,仅北卧口村就有十多人参军,高如衡是其中一位,到部队后,被分配到九连,连长是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

    “高如衡跟随炮兵团参加了彪炳史册的百团大战,曾和当时的著名‘神炮手’赵章成同属一个连队。他身经百战,荣获过许多勋章,我见到过的就有十多枚。1954年,他转业到地方工作,1982年光荣离休。可喜可幸的是,1995年,他和我一并受聘,参加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老连长赵章成把右臂一伸,将大拇指一竖就能瞄准鬼子、打击鬼子的动人事迹,还讲述了炮兵团的一些堪称传奇的战绩。”回忆起我军第一支炮兵部队在自己的家乡成立、自己的好朋友曾经是其中的一员,尧都区刘村镇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刚既激动又自豪——八路军炮兵团只在延安经过几个月的集训,就奔赴山西抗日最前线参加战斗。第一次战斗是1938年9月14日,在汾(阳)离(石)公路间的西公岭配合115师杨勇部打了一个极其漂亮的伏击战,以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歼敌400余人,炸毁汽车24辆,缴获战马320余匹、轻重武器不计其数,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军威大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垂直快射打晕鬼子

    1940年8月10日,我军包围了日军的冈崎大队,鬼子占据了一个山头,居高临下,十几挺机枪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我军强攻,均不能成功。

    当时,九连连长赵章成决定用猛烈的炮火压制鬼子,他果断地选择了一个极其有利的地形,只带了一门迫击炮和十几个战士,悄悄来到一处断崖下隐蔽,鬼子居上,我军在下,双方距离不足40米,赵章成采取88.5度的特大射角,几乎是直上直下,以每分钟四五十发的速度一口气不停地进行超速射击。在射击过程中,由8个战士开启炮弹箱准备炮弹,4个战士不停地装引信,勉强能供上赵章成一个人的射击速度。短短6分钟时间,他连续发射了240发炮弹,平均一秒半一发,而且炮弹几乎是直上直下地打入鬼子阵地,直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乱了阵脚,缴械投降。俘虏们说,只见炮弹满天飞,不知有多少门炮在发射,更不清楚炮弹来自何处,所有的轻重机枪全成了废铁,几分钟就摧毁了炮楼。

    这是一次改写纪录的射击,在此之前,迫击炮最快的发射速度是一分钟30发。战后,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幽默地说:我之所以敢把总部指挥所设在距敌军不到百米远的地方,就仗着武亭(炮兵团团长)同志运用自如、百发百准的炮术。”

    “辣椒炮弹”传为美谈

    炮兵团另一奇战是在1940年9月,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榆(社)辽(县)公路中段管头村北一个山梁上的据点里有100多个日伪军,配有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周围还有4个混凝土碉堡。赵章成指挥的迫击炮连从9月22日黄昏开始正面炮击日军前沿阵地,掩护突击队向鬼子冲击。但因为日军躲在坚固的碉堡里,我军的迫击炮和机关枪起不了什么作用,战斗一直打了一个通宵,仍难以取得进展。

    怎么才能把日军从据点里赶出来呢?赵章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令人叫绝的好办法——用辣椒面做炮弹熏呛鬼子。

    附近百姓听说需要辣椒打鬼子,把家里的辣椒全部贡献了出来。赵章成和通信员纪万明把炮弹内的炸药倒出一部分,然后填满辣椒面,再装上炸药,最后拧上引信,两人一共配制了20发辣椒面炮弹。

    为了提高射击效果,赵章成率领炮兵连把发射阵地推进到距敌150米处,标尺打到50度,实施近距离射击。

    赵章成亲自进行瞄准试射,并划定了各炮的射击地段。攻击开始后,全连4门迫击炮同时射击,赵章成和纪万明共同操作一门迫击炮,攻击部队的各种武器也一齐开火,炮弹在日军碉堡及其周围轰然爆炸,铺天盖地的辣椒面熏得鬼子眼睛睁不开,咳声不断,呼喊声不停,日军还以为是八路军发射了“毒气弹”,个个拼命往外跑,乱作一团。这时,攻击部队迅即发起冲锋,一举占领了之前一个通宵没拿下的据点,不到十分钟就全歼了鬼子,我军无一伤亡,辣椒炮弹”的美名由此在八路军中传为美谈。

    后记: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英雄身边工作多年的高如衡回到地方后,任职临汾蔬菜公司经理时,十分清廉,赵刚曾向他借用过一个稻草编织袋,当时,高如衡再三叮咛,用后一定要交回;这么一位有资历的老革命,在当年城乡差别很大时,没有安排过一个子女转为国家正式职工,至今全在农村务农。退休后回到家乡,在多年的关工委活动中,高如衡还主动捐款资助学校建设,虽然当时已是八旬高龄的老人,可为了孩子们上下学道路上的安全,他手持小红旗和其他老人一道维护村内交通秩序,并参与北卧口村的黑板报工作,体现了一个老八路的本色,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

    2004年老人去世时,赵刚给他撰写了挽联,上联是“老革命一代功臣”,下联是“好公仆两袖清风”。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