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论语悟语》《孟子悟语》《老子悟语》《庄子悟语》《荀子悟语》《国学旨要》……案头是厚厚的6本国学研究书籍,眼前是它们的作者——田家彧,一位睿智博通、思维敏捷的七旬老人。
鲜有人知道,这位老人并非中文系科班出身,甚至没有上过大学,而他真正潜心研习国学、出版这些皇皇著作都是退休离职后的事情。艳羡之余,人们往往会不无好奇地问:田家彧何许人?本该是颐养天年,田老师为何要选择劳神费力的国学研究?研究国学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田家彧自认为“本没有搞文字工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天赋”。1942年生于尧都区贾得乡东亢村一个普通农家的他,学生时代对化学格外感兴趣,一心想着早日毕业参加工作挣钱贴补家用。可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学习成绩一向不错的他没能考入大学,而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山西省晋南专区教育干部学校。1962年结业后,他被分配到原临汾县解放路学校任教。时任校长刘宗臣一连三天找他谈话,目的是想让他代语文课,“没办法,只好服从校长决定,教了语文课。以后,工作调到原临汾县教育局视导室、临汾县委办公室,原临汾地委政研室,直到临汾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都与文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是泡在写材料中度过的。”
目前,田家彧已出版多部国学研究著作。
数十年的文字生涯,使田家彧深深地感到,想要写好一篇材料,使之对工作和事业能有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没有一点儿国学的底子和功夫真是不好办,“因为缺失了国学,既难以找准材料的文化之根,又难以深刻表述材料的哲理内涵,会使材料显得不痛不痒,力度浅薄。而国学底子恰恰又是我欠缺的部分,没办法,只能‘踩麦茬’,在工作之暇东鳞西爪、如饥似渴地强补,靠现买现卖用于应急。”他曾在《国学缘情》(《国学旨要》之“跋”)一文中简述过自己研究国学的“动因”:一次,看到一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举办例会的资料,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21世纪是什么思想?”大家有议有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了共识:“21世纪是孔子思想。”“这个议题的结论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世界精英们对孔子思想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很明显,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做出了十分肯定的评价。而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结构、发展和恒久价值能知几何?对孔子思想和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知几何?不知几何,咋做炎黄子孙!”所以,从那一刻起,他就打定主意,卸职休息后,什么也不干,就静下心来好好读点国学典籍,尽力补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不多、领悟不深这一课。
实际上,田家彧老人之所以研读国学远不止于此。他曾忧心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过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声浪中,有些国人竟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也曾忧心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的中国“胡同教育体制”弊端种种,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伦理道德的荒芜。他试图从国学经典、先贤智慧中寻找到一种解决社会“疑难杂症”的良方、一种树立文化自信的“理由”。
2003年从市人大退休后,田家彧老人兑现了自己昔日许下的诺言,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了研读国学典籍之中。《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是世所公认的儒道两家和传统文化的根本经典,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被史学家钱穆称为“中国人必读之书”。于是,他找来各种版本的元典以及相关的多种注释版本,先从《论语》读起,比对原文与注释、比对版本同异,一本一本地攻读,一篇一篇地领会。他以极大的精力刨根问源,反复咀嚼,体悟其味,进而结合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人文修养,悟出了一些道理来。有人说“老田退休比上班时还忙”,此言不虚,除去吃饭、锻炼、看新闻节目,他每天都会拿出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读书、做笔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把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连贯起来时,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于是,田家彧老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试着写一本《论语悟语》,“准确地说,是汲取百家之长而形成的读书笔记,也算是自己心声的记录。脱稿之后,便送请同行的朋友做指导、提意见,之后再修改,寒暑不辍,经年不息。”整整花了五年半的时间,他终于写完了《论语悟语》《孟子悟语》《老子悟语》《庄子悟语》,其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套丛书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其间,他还穿插阅读了《易经》《诗经》等国学元典文本,编纂了《佛教成语》大典。2013年后,又攻读了《荀子》,并完成《荀子悟语》的编著、出版。专家认为,该书较之前4本更为通俗易懂,更贴近日常生活和治国理政。
取得如此成绩已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田家彧老人却说“至此,我对国学元典和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个粗浅的、轮廓性的认识和理解。”他深知,中华传统文化绝非全是精华,糟粕肯定也杂于其中,这样便又派生出一个念想:初涉国学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构成、优点、缺陷和它将来发展的趋势以及重构的途径做一点系统的了解,并认真读国学元典之作,这样才能真正在理解其内在精神实质的同时,增强文化的自觉,才能在与其他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取长补短,吸收营养,武装自己、更新自己、充实自己,以适应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能动的贡献。这些林林总总的叠加念想,促使他不断如饥似渴地去阅读方方面面专家、学者的著作、文章,从中汲取营养,继而将诸多著作、文章中的知识、观点和智慧加以理解、融会和整合,并糅进现今社会之中,最终于2016年完成了《国学旨要》一书的编著、出版。我市著名作家乔忠延为该书作序《人间正道在国学》,他赞扬《国学旨要》“高屋建瓴地回顾了中国历史,鞭辟入里地展现了传统文化,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国学形成过程,要言不烦地概述了国学要旨,进而又在哲学层面上升华了对国学的理解和认知,并推导出其当代价值。展卷捧读,即会解除时下人们认识国学的诸多困惑。因而,我心悦诚服地赞赏其为‘及时雨’。”“及时雨”不失生动形象。时下,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国内各种国学讲堂遍地开花,国学热让田家彧老人颇感欣慰。国学,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是当今影响世界的“中国智慧”的本源,我们理应终身研读不止.而田家彧老人的“悟语”和“旨要”让高深的国学不再晦涩难懂,于大兴学国学、用国学之风不无裨益。
人生苦旅,五味杂陈,常事仅有三件:一曰做人,二曰做事,三曰养生。田家彧说,无论做哪件事,都不会想风得风、思雨得雨,一帆风顺,马到成功,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艰辛、烦恼和痛楚,谁也躲不过。“但是,又都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难释疑的哲学智慧,找到爬坡过坎的途径和方法,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让你的心灵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就是绚丽多彩的人生。” 守望国学,期待国学重光,田家彧老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绚丽多彩的呢!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